開欄語
包頭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多元文化交續相通,多民族和諧共融,譜寫了民族團結的交響樂章。包頭地域遼闊,山水相依,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一五”時期六個重大項目落地包頭,奠定了我市堅實的工業基礎,取得了為世人矚目的工業成就。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包頭聚力轉型升級,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産業格局正積厚成勢。無數包頭兒女為城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付出了諸多心血才智,這其中的一些人已遠赴異地他鄉工作生活。
為集聚更廣泛的關注支持,推動我市更快更好發展,市政協文化文史資料和臺僑聯絡外事委員會、包頭日報社聯合開設《包容大氣勇立潮頭——天南地北包頭人》欄目,旨在展示曾出生、學習、成長、工作在包頭的國內外精英人士、優秀人物的風采,樹立包頭海納百川、蓬勃向上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心懷桑梓、情係故土的人士為包頭髮展獻計出力,共同推動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包頭取得更大成績。
顧秉林,1945年10月出生於吉林省德惠市,1957年隨父母來到包頭,在包頭度過青少年時代。1965年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70年大學畢業留校工作,先後在清華大學固體物理研究班、丹麥奧胡斯大學學習,1982年獲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物理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協主席、第十一和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等。現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和材料科學家、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北京市科協名譽主席。長期致力於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在凝聚態物理方向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1957年,12歲的顧秉林隨父母來到包頭,在包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1957—1964年他在青二小、包九中上學時就是品學兼優、出類拔萃的學生。1965年他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70年大學畢業留校工作。從此,顧秉林與“清華”結下了不解之緣。
50餘年彈指一揮間,從風華正茂、揮斥方遒到年過古稀、壯心不已,從三尺講臺教書育人到主政清華成為一校之長,根植于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逆境中求發展、求創新的科學精神,貫穿于顧秉林職業生涯的始終。
●追求卓越 勇爭一流
談起顧秉林,清華的老師和同學都會提到他的數個“清華之最”:
他是高考入學分數最高的學生之一;是改革開放後最早(1979年)一批公派留學人員中的一位;是最先(1982年)獲得國外大學博士,又于同年最快返回到清華母校的人。1984年他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1988年成為當時學校最年輕的教授和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作為清華大學校長,2010年在2700萬人參與的搜狐網教育評選“中國最具魅力校長”活動中名列前茅。
這一系列的清華之最,反映出他一貫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2003年—2012年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他努力把清華每個人追求卓越的行為轉化為學校整體追求卓越的行動。帶領學校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取得顯著成績。
2011年底,在清華新百年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討論會上,在清華大學2002年至2011年的總結中,我們可以看到清華所取得一系列成就: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數居全國首位;優秀博士論文數居全國首位;國家名師獎居全國首位;校科研經費數、獲得國家科技獎勵數、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數以及SCI被引用篇數、授權專利數等,連年保持全國高校首位。更為可喜的是吸引了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教授,菲爾茲獲得者邱成桐教授等國際頂尖學者及大批中青年領軍人才來校工作。
顧秉林任校長期間,還建立了覆蓋全國27個省區的“扶貧”現代遠程教學站,每年無償提供逾3000學時培訓課程。在一流大學建設進程中,學校新增了近二分之一的建築面積,綠色大學和節約型大學建設成效顯著,清華成為十四個“全球最美麗”大學之一。
●堅持真理 開拓進取
顧秉林並不盲目追求社會輿論或時尚潮流的風頭,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他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循常理、不跟風”。
2003年抗擊“非典”時,有建議説上級領導曾指示學校應讓學生回家。顧秉林卻帶領領導班子做出了極具挑戰的決定,讓清華25000名學生留在學校,防止他們分散到社會上被感染。他説“校長的第一責任就是要保護學生,這是不能動搖的原則。”正是這種對學生的關愛,使得清華在緊急時刻,實現了讓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為抗擊非典做出了貢獻。
而“一個也不能加”是另一個不跟風的例子。有一陣子許多大學千方百計擴大招生規模,給清華帶來極大的壓力。擴招,學生高興,家長滿意,學校沒有損失,甚至可以借此爭取更多資源,何樂而不為呢? 對此,顧秉林認為,學校要聚精會神抓品質,一心一意出人才,妨礙人才品質的事情堅決不幹,要頂住壓力,招生人數“一個也不能加”。
顧秉林任職期間,還為清華大學創辦醫院、引進金融學院、籌建蘇世民學院做好了前期準備,為清華進一步發展擴大了空間,打下了基礎。
●飲水思源 心繫母校
顧秉林歷任清華大學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物理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協主席、第十一和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等。他還獲得了美國聖母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英國拉伕堡大學、法國里昂中央理工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財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日本東北大學講席教授、丹麥奧胡斯大學名譽教授。1999年、2005年、2010年分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顧秉林長期致力於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在凝聚態物理方向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兩次)、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國家教委(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談起50多年來取得的這些成就,顧秉林總是深情地説:“我最應該感謝的就是我的母校、我的師長。我最難忘的中學時代是在包九中度過的。那裏有我朝夕相處近5年的來自五湖四海但又親如兄弟姐妹的同學,有恩重如山的師長。在那裏鑄就了我的人格,孕育了我的理想,奠定了我的人生基礎。我正是從那裏出發,踏上了為實現遠大理想而不懈奮鬥的征程。”
之後,雖然離開了包頭,但他一直關注著包頭的發展。近十多年來,他曾多次回到包頭,回到母校。他到過包鋼等不少大企業,接觸了許多信心滿滿的包頭人,感受到了包頭的勃勃生機,也真誠期盼各界有識之士為包頭髮展繪美好藍圖、創宏偉基業。(記者 萬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