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種力量創造奇跡、彪炳史冊。
一瓶酸奶的背後是近百項技術的支撐,這是研發的力量;一方“歡迎踩踏”的走路草坪最長可達到十多年使用壽命,這是創新的足音;一頭世界首創的基因編輯雙肌黃牛比傳統黃牛生長速度、産肉率提高20%,這是科技的見證。
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內蒙古高品質發展之路底氣更硬、成色更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科技領域一件件振奮人心的“里程碑式”大謀劃、大動作,彰顯攻堅克難的堅守與追求,見證大刀闊斧求變求新的生動實踐。
拉近時間軸線,2019年12月9日,內蒙古科技事業發展站在新起點。在自治區與科技部部區會商、高位推動下,以“科技興蒙”為統領的創新發展總基調確立,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之路按下“啟動鍵”。
2年來,從自治區創新驅動的統領性舉措,到國家東西部科技合作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興蒙”行動蹄疾步穩、縱深發展、全面開花,成為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強勁引擎;
2年來,從基礎研究能力大力提升到關鍵技術攻關多點突破,從助力鄉村振興到支撐民生改善,創新創造的活力潛能充分迸發,北疆大地春潮涌動,一幅創新驅動發展的壯美畫卷徐徐鋪開。
開放合作,在求變中謀發展
“關鍵技術一旦突破,我們發展的天地就寬了!”包頭長安永磁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繼鵬説。
長安永磁曾一度面臨“如何在高推力密度永磁同步直線電機這一領域繼續保持技術領先和行業領跑”的發展瓶頸。
讓張繼鵬興奮的是,公司通過“揭榜挂帥”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寇寶泉教授團隊取得對接。這次合作,對企業在高推力密度永磁體同步直線電機領域提升研發水準、加快産品研發意義重大。
“揭榜挂帥”,目標是將自治區産業發展所需用“科技懸賞”的形式面向全國張榜,借智創新、借梯登高,激發創新活力。首批“揭榜挂帥”簽約項目中,區內外20余家科研單位“揭榜”自治區12家榜單企業難題攻關,這其中,由區外科研單位承擔的項目超過八成。
求新者勝,思變者通。
通過“揭榜挂帥”這個切口,我區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開放的懷抱集聚各方創新資源與力量,鍛造優勢領域的創新“長板”,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不止是長安永磁。在內蒙古的廣袤大地上,從實驗室、研發中心到鄉村牧野、廠礦車間,一派緊張忙碌。這裡,是打好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攻堅戰的“主戰場”,一批批解決産業發展難題的關鍵技術成果加速走向“應用場”,孕育著美好願景——
從MW級先進飛輪儲能關鍵技術研究,到電力冶金行業二氧化碳減排集成技術開發;從玉米智慧生産模式創新與無人農場示範到黃河流域內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與生態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2021年,自治區瞄準優勢特色産業領域,以“科技興蒙”為統領,加快佈局創新鏈,全年共安排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48項,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項目445項,科技重大專項全部採取産學研合作形式承擔,企業牽頭承擔比例接近80%,區外科研單位參與合作的比例達到了56%以上。
在“科技興蒙”磁石效應吸引下,2021年,一批國內外領先的技術成果在內蒙古找到了豐富的應用場景。世界首創氫基熔融冶煉技術在烏海實現産業化應用,全球首個極寒地區無人駕駛卡車在呼倫貝爾穩定運行,全球首套萬噸級二氧化碳制芳烴工業試驗項目落地鄂爾多斯,內蒙古首臺套100KW級氫燃料電池環衛重卡在包頭下線……先進技術成果全區遍地開花,在能源、工業、農牧業等各領域迅速發揮出引領示範作用,助力內蒙古走出技術派、秀出産業化“范兒”,為自治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賦能聚力。
在“科技興蒙30條”、研發投入攻堅行動等硬核配套舉措有力加持下,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政府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建立,2021年,全區財政科技支出35億元,同口徑增長20.7%。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全區平均水準的4倍。12個盟市量身出臺政策措施,全區上下抓科技創新的氛圍愈加濃厚。
2021年底,呼包鄂自主創新示範區集聚了全區50%的科研機構、57.4%的高新技術企業。114個區外高校、科研單位參與內蒙古科技創新發展,開放合作的勁風吹遍北疆大地,將轉型發展的潛力培厚植深,開放合作勢如破竹!
創新引領,在突破中促轉型
春日暖陽下,在中為能源鄂爾多斯唐家會礦區,總投資1.4億元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工業化示範項目正在穩定運行。
項目採用我國第四代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無需開挖採煤,無需人員進入,就能生産工業燃氣和化工合成原料氣,實現了“採煤不見煤”的技術革命。
一滴水裏觀滄海。這是“科技興蒙”蓬勃發展、區內外科技與資源有效對接、成功握手的鮮活見證。
聚焦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優勢特色産業,以“科技興蒙”為統領的創新發展道路上,內蒙古圍繞産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緊扣創新鏈佈局産業鏈,越來越多的硬核科技供給為我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提供強勁支撐——
深入實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編制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提出積極穩妥支撐重點行業領域綠色發展的務實舉措;全球首個零碳産業園、自治區首家碳中和研究院落戶鄂爾多斯,源網荷儲、二氧化碳礦化、第四代循環流化床燃燒高效制取鋁硅粉等低碳綠色技術加快轉化應用……科技支撐綠色低碳發展,促進內蒙古能源資源轉型,綠色內蒙古涌動無限活力。
加入黃河科創聯盟,聯合東西部沿黃省區籌備啟動“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綜合保護”“內蒙古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重大科技專項;開展“一湖兩海”生態保護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大興安嶺森林碳匯、北方防沙帶生態保護、退化草原修復等技術集成示範,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提供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科技創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統籌發力,有力支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深入實施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行動,打響種業翻身仗,形成“5+N”産業創新鏈佈局,以“揭榜挂帥”方式率先啟動種業科技創新重大示範工程;提升馬鈴薯、向日葵、玉米、牛羊等內蒙古特色農牧業産業技術水準,打造內蒙古地理標誌農畜産品品牌;實施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三年行動,組建19個科技特派員産業服務團,推廣新技術1000余項;支持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培育耐寒水稻新品種9個,興安盟粳稻畝産測産增收100公斤。
在嚴峻疫情形勢與百年變局交織的變數因素影響下,內蒙古凝心聚力、披荊斬棘,邁出了極其不平凡的腳步。2021年,全區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46.3%,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2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增長47%,大中礦業、大唐藥業等高新技術企業成功上市,科技成果登記數量首次突破1000項,登記成果産生經濟效益712.7億元,創新驅動帶給轉型發展堅實的底氣。
通過“科技興蒙”搭建的開放合作平臺,我們看到一個英才集聚、生機勃發、潛能無限的內蒙古;通過“科技興蒙”鏗鏘的足音,我們看到一個奮力敢追、一往無前、動能迸發的內蒙古;補短板,塑優勢,加快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已然形成,通過“科技興蒙”,我們看到一個更加從容自信、滿懷激情的創新型內蒙古!
在2022年全區科技工作會議上,內蒙古提出將以“穩”的基礎、“進”的方向、“高”的目標為全區科技創新發展謀篇佈局,積極引導更多優質創新要素在內蒙古落地生根。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發。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興蒙”引領下,創新的能量盡情釋放,這片遼闊的北疆大地,必將精彩無限!(本報記者 白蓮)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