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坡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
敕勒川公園
馬頭琴小鎮
昭君博物院
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
新城區的鄉村民居
神泉景區
將軍衙署博物院丁香花盛開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呼和浩特市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全市文旅産業高品質融合發展,打造“美麗青城、草原都市”亮麗風景線,構建處處是風景、時時有服務、人人都舒心的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宜遊城市”。
按照首府建設“宜遊城市”三年行動(2022-2024年)要求,到2024年,全市實現“文旅産業佔比、遊客人數、産業增加值”同步增長。全市年接待遊客達到5100萬人次,旅遊業綜合年收入實現1100億元,接待遊客和旅遊業綜合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全市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完成140億元,增加值年均增長13%以上,增長率均高於全區平均水準。
一核兩帶兩線: 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規劃為旅遊空間謀劃新格局
一核:草原都市文旅産業核心區;
兩帶: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觀文化旅遊帶、南部黃河景觀文化旅遊帶;
兩線: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紅色文化旅遊線路。
草原都市文旅産業核心區:以四個市轄區為發展重點,打造成為現代休閒與會展旅遊中心、文旅産業服務中心、區域休閒度假中心的核心區;
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觀文化旅遊帶:以大青山沿線和相關旗縣區為重點發展區域,推進敕勒川國家草原自然公園、敕勒川小鎮、敕勒川部落等文旅項目建設,全力構建“敕勒川味道”“敕勒川悅禮”等敕勒川系列品牌,積極推進“愛上敕勒川”系列活動;帶動區域內大窯文化遺址、秦長城坡根底段、得勝溝革命遺址、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等文物資源保護和利用,強力推動惱包村、烏素圖村、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燕谷坊、哈達門高原牧場等多樣化旅遊資源利用,打造呼和浩特市北部草原風情、歷史文化、生態康養、科教研學、紅色文化等主題草原文化旅遊體驗區;
南部黃河景觀文化旅遊帶: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為目標,以黃河文化傳承保護與弘揚為己任,以清水河縣、托縣、和林縣為核心,以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遊區爭創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為抓手,帶動雲中郡故城遺址、土城子古城遺址、東勝衛故城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推動社火秧歌、腦閣、面塑、芍藥節、黃河河燈節、黃河開河魚節等歷史民俗、黃河民俗、特色節慶的發展,推出“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生態休閒、鄉村民俗”等精品旅遊線路;
歷史文化旅遊線路:以敕勒川文化弘揚和發展為核心,重點推進大窯文化遺址、雲中郡故城遺址、北魏皇家祭天遺址、土城子古城遺址、東勝衛故城遺址、豐州故城遺址等遺址遺跡保護和活化;串聯沿線文旅景區、特色小鎮、鄉村等文旅資源,推動歷史文化旅遊線路設計,構建文化體驗、研學教育、節事活動等專項文旅産品體系;推進區域聯動發展,重點推進呼包鄂烏歷史文化旅遊線路一體化,積極對接“絲綢之路”“萬里茶道”沿線重要節點城市,推動我市與區域周邊城市歷史文化的交流互動;
紅色文化旅遊線路:大力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重點推進烏蘭夫故居、烏蘭夫紀念館、賈力更烈士紀念館紅色旅遊區、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老牛坡紅色文化旅遊區、綏蒙各界抗日救國會舊址等核心紅色資源的創意化開發與數字化保護,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華文化符號建設;構建紅色文化體驗、紅色文化研學、紅色文化演藝、紅色文創設計等系列産品體系,建設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精品基地,完善紅色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與城鄉社區、周邊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的共建共享機制。
“文旅+”融合發展,促進文化旅遊産業提檔升級
“文旅+農業”融合發展。實施休閒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在惱包村、郝家窯村等國家鄉村旅遊示範村形成鄉村旅遊連片發展集聚區,集中培育一批鄉村旅遊示範戶,打造1-2個在全國、全自治區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遊與特色民宿品牌。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園區和田園綜合體,重點推動15個項目建設。挖掘農畜産品旅遊價值,整合“源味武川”“窯上田”等縣域特色農畜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資源,搭建地理標誌産品和文創産品的孵化、展示、交流、交易平臺。
“文旅+生態”融合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深入發掘“山河湖海”文化旅遊資源,重點提升敕勒川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哈素海國家濕地公園、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雅瑪圖森林公園、老牛灣國家級地質公園、哈達門高原牧場等景區的運營管理、配套設施水準,豐富地質景觀科學解説材料,增強旅遊吸引力。結合各地實際,整合花季資源,精心組織開展以“愛上敕勒川 青城好花季”為主題的系列文旅活動。
“文旅+體育”融合發展。豐富文體産品與服務內容,發展賽事承辦、體育表演、培訓諮詢等體育産業。爭取引進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體育賽事,擴大城市影響力,塑造特色體育名片。重點對奧威馬文化生態旅遊區提質升級,推進“飛行小鎮”建設,發展登山、戶外、健步、騎行、滑翔傘、熱氣球、馬術、馬賽及青少年體育素質拓展、培訓等項目,打造“文旅+體育”新興業態。
“文旅+教育”融合發展。依託烏蘭夫紀念館、烏蘭夫故居、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老牛坡紅色文化旅遊區、多松年烈士紀念館、大青山紅色文化公園等紅色旅遊資源,建設系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重點推動青少年“四史”教育及紅色黨建培訓。
拓展旅遊業態領域,優化旅遊供給結構
打造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觀文化旅遊帶。按照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標準、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對敕勒川草原及周邊區域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以多元融合的草原文化為主要脈胳,重點打造聖水梁自然景觀區、敕勒川草原文化旅遊區(哈素海)、淖爾梁高山草原旅遊區、呼和浩特市長城文化博物館等文旅項目,加大對華誼兄弟敕勒川星劇場的扶持和宣傳推廣,形成敕勒川生態文旅新格局,打造享譽全國、具有市場辨識度的“敕勒川草原”品牌。
建設南部黃河景觀文化旅遊帶。全力推進老牛灣黃河大峽谷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創建工作,重點建設清水河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老牛灣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積極推動神泉生態旅遊區二期工程建設,實現老牛灣和老牛坡景區一體化發展。
推動冬季旅遊發展。充分挖掘冬季冰雪旅遊潛力,重點推進馬鬃山滑雪場、武川冰雪小鎮建設,提質升級太偉滑雪場、北極光滑雪場,組織開展冬季越野、徒步、拓展訓練等賽事活動。依託各大景區、傳統年俗和民俗文化等,開發冬季運動休閒、冰雪娛樂、冬季美食、冬季採摘、冬捕開漁、冬景攝影等冬季旅遊産品,各地區因地制宜舉辦多樣化的冬季主題民俗節慶活動。
培育“夜旅遊”消費核心區。鞏固提升塞上老街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力爭再打造1-2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引導萬達步行街、比塞塔街區、水岸時光商業街等“夜旅遊”區域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推進敕勒川草原、敕勒川草原音樂小鎮、惱包村、敕勒川國際會展中心等重要節點豐富完善夜旅遊産品,打造成為我市夜旅遊的新核心區。
開發新型工業旅遊。發揮伊利乳都科技示範園、蒙牛乳業(集團)工業旅遊區等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的龍頭作用,推動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國乳業産業園、三主糧燕麥産業園、草原之門、蒙草草博園、海日瀚羊胎素生物技術研發中心、世紀呼白酒業旅遊區等工業旅遊項目發展,創建一批新型工業旅遊體驗空間。
拓展康養旅遊業態。發揮中醫、中藥獨特優勢,結合我市中(蒙)醫、中(蒙)藥特色,開發集康復理療、養生保健、文化體驗于一體的中(蒙)醫藥健康旅遊産品。利用美麗鄉村、溫泉養生、山區療養資源,豐富休閒娛樂、養生度假産品,拓展健康和養生旅遊市場。依託生態資源,培育發展生態旅遊、森林康養旅遊産品。
完善基礎設施,打造舒適旅遊公共服務環境
健全旅遊交通體系。完善市域旅遊公共交通體系,推進公交觀光旅遊專線建設,開闢市內“週末遊”“短途遊”直通車。
加快智慧旅遊建設。加速景區數字化發展,實現高級景區線上“雲旅遊”。加大景區內部智慧展館、大數據應用、智慧服務系統的建設力度,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
打造優質公共文化空間。深入實施“鴻雁悅讀”計劃,將文化旅遊元素融入“鴻雁書屋”,逐步打造集圖書閱讀、文創産品展示、旅遊服務為一體的升級版“鴻雁書屋”。
提升公園綠地文化休閒功能。因地制宜打開封閉的城市綠地,在小型綠地、小公園、街心花園、社區小型運動場植入文旅元素。
推進旅遊集散中心建設。集中整合我市文旅資源,依託飛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地鐵站、公交站等公共交通樞紐,為遊客提供即時、高效的文旅信息諮詢、交通換乘、景區景點票務預定、文創旅遊産品購買等服務,不斷滿足遊客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加速鄉村文旅建設,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重點梳理傳統古村落文化資源,將傳統風貌、傳統建築、紅色遺址、農業遺跡、民俗禮儀、水利遺址等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全面納入鄉村振興工作內容。 對鄉村旅遊重點村落實施 “三線下地”、垃圾集中清運、村容村貌環境整治等鄉村景觀提升工程。加快推進鄉村旅遊廁所、旅遊服務中心建設,提升旅遊服務品質。重點加強鄉村文化場館、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拓寬文旅産品業態發展空間。對殘破老舊的閒置村房民居進行旅遊化改造,優化閒置鄉村空間利用。以“環城、依景、沿線”為佈局原則,積極創建全國和全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培育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打造星級鄉村(牧區)旅遊接待戶。實施鄉村旅遊創客行動計劃,創新發展自駕遊、親子遊、休閒遊等新業態,帶動全市鄉村文旅産業及鄉村旅遊的發展。 依據村莊發展情況及鄉村旅遊發展階段,以村民利益為前提,科學選擇“農戶+農戶”“公司+農戶”“公司+社區+農戶”“公司制模式”“股份制模式”“政府 +公司+農村旅遊協會+旅行社”“政府+公司+農戶”“個體農莊”等多元營收模式,實現村民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發揮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整合文化和旅遊資源
進一步發揮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向東全面對接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向西引領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設和呼包鄂烏協同發展,向南加快暢通聯接太原、鄭州、洛陽、西安、銀川等地的大通道,向北主動參與 “萬里茶道”建設,深化同蒙俄合作,積極拓展同歐亞大陸 以及日韓等國的合作交流,努力構建“東融、西聯、南通、 北開”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
跨盟市整合文化和旅遊資源,協同打造跨區域文化旅遊産品體系,構建呼-包-鄂-烏生態文化旅遊圈。聯動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等黃河沿線城市,依託 G6/G7 和興巴高速,跨區域整合沿黃區域文化和旅遊資源,打造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帶。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積極參 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持續提升中俄蒙文化旅遊合作機制。利用好“中蒙博覽會”,積極參與“感知中國”等國家品牌文化交流活動,加強對俄蒙的文化宣傳推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本版圖片由市文旅廣電局提供)(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麗霞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