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印象內蒙古     |       一帶一路     |       老外在內蒙古     |       103旗縣
察汗淖爾歸來:水域面積最大值同比增長27%
2022-05-20 11:36:15來源:草原編輯:楊亞東責編:胡曉萌

  (原標題:察汗淖爾流域內蒙古境內地下平均水位上升,水域面積最大值同比增長27%—— 察汗淖爾歸來)

  水澆地全部退減為旱地,機電井全部封停;流域內新增純生活用水和食品醫藥企業項目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制度,新建、改建、擴建項目一律不準取用地下水。

  2021年第三季度,察汗淖爾流域內蒙古境內地下水準均水位比2020年同期上升0.69米,2021年6月起,濕地公園內出現水域並持續擴大,水域面積最大達到14.9平方公里……

  位於察汗淖爾流域“C位”的察汗淖爾湖,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內陸鹹水湖,坐落于我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十八頃鎮、小海子鎮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交界處。

  初夏,烏蘭察布草原上青草還沒有完全返青。藍天白雲下,察汗淖爾湖水流淌在夾雜著黃與綠的草叢裏,實際上,這是一片濕地。與白色的風電設施相映成趣的是一群飛來飛去的黑色水鳥。

  “2020年以前,這裡的景象令人擔憂:湖面萎縮,濕地幾乎消失,生態遭到破壞。經過一年多的修復治理,如今重新煥發生機。”商都縣水利局辦公室副主任袁昇説。

  近年來,由於乾旱少雨、地下水超採等原因,察汗淖爾流域生態惡化,威脅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

  面對這一問題,內蒙古堅決扛起察汗淖爾生態保護和修復主體責任,建立了蒙冀兩省區察汗淖爾濕地保護和修復專項協作機制,積極推進察汗淖爾濕地公園建設,同時對流域內高耗水企業實行限批政策,嚴禁擴建項目增加取用地下水。

  2020年以來,商都縣積極推進察汗淖爾濕地保護和修復行動,實施農業節水工程恢復地下水位,通過種植結構調整發展節水抗旱作物,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察汗淖爾湖生態系統逐漸被修復。

  農業用水曾是察汗淖爾湖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為減少湖水和地下水抽採量,商都縣積極探索實踐“生態修復+産業調整”模式,引導合作社和農戶擴大燕麥、雜糧等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種植比例,壓減蔬菜、甜菜、馬鈴薯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

  在商都縣,小海子鎮、大黑沙土鎮、十八頃鎮、七台鎮是察汗淖爾保護和治理重點鄉鎮,水澆地相對較多,農戶普遍種植蔬菜、糖菜、馬鈴薯等耗水量大的經濟類作物,地下水開採較大。為保護水資源,降低地下水開採量,早在2019年商都縣就開始實施水改旱等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特別是2020年,按照“穩妥推進、兼顧脫貧”的工作思路,下大力氣實施水改旱工作。

  夏長青是十八頃鎮豐韓村的種植大戶,承包了310畝水澆地,全部種植玉米。2021年,在政府補貼下,他不再種植高耗水的全株玉米,改種耐旱作物黍子。“我們這裡機電井全部封停,採用‘雨水+滴灌’的方式灌溉,每畝地能節水200多立方米。”他説。起初還擔心會影響收入的夏長青在2021年末算了一筆賬:“2016年到2020年,我種玉米的年平均純收入是12.79萬元,水改旱當年我的年平均純收入是12.35萬元,沒有相差多少。但是意義大不一樣,種植結構改變可以節約地下水。” 

  與夏長青不同,李富是小海子鎮劉家村的普通農戶,自家種27畝地。往年種的是甜菜甘藍和蘿蔔,年平均純收入1.6萬元。2021年水改旱種的是黍子莜麥玉米,年平均純收入2萬多元。“不用地下水澆灌反而還多了收入,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放下了擔憂的李富説。

  按照《烏蘭察布市察汗淖爾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實施方案》部署,烏蘭察布市2021年—2022年兩年要實施水改旱面積24萬畝,目前已完成22.73萬畝。為進一步保護察汗淖爾湖周邊濕地,商都縣還投入1100萬元,完成核心區湖內灘塗圍封5.3萬延長米,圍封面積64.31平方公里,並在察汗淖爾濕地公園周邊村選聘巡護員,加強對濕地公園的保護。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愛護大自然,大自然必將回饋人們更多。如今,察汗淖爾流域內蒙古境內地下水準均水位上升,濕地公園內出現水域並持續擴大,水域面積最大值同比增長27%,各類植物長勢旺盛,動物種類數量明顯增加。

  當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察汗淖爾也在絢爛的光線中敞開了溫暖的胸懷。察汗淖爾歸來了!(張慧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