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玉泉區五塔寺東街小學學生放飛彩繪風箏。 內蒙古日報記者 王磊 攝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5月20日上午,呼和浩特市碧空如洗,敕勒川綠地小學騰飛路校區的操場上,少先隊員們的錚錚誓言在操場上空久久回蕩。“我們都是中國娃”內蒙古自治區迎“六一”升國旗主題活動正在這裡進行。
活動中,天安門國旗班第一任班長、“國旗衛士”董立敢,攜曾經在天安門廣場高高飄揚的“特號國旗”,為同學們講述國旗的神聖故事。4名解放軍戰士將國旗高高擎起,在全體學生頭頂飄過,同學們高舉雙手爭相觸摸珍貴的國旗。
四年級4班的任奕廷同學説:“親手觸摸到曾經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空的國旗,覺得非常激動。我今後要更加努力學習,為祖國增光添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蒙古教育系統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強基固本、明德啟智、同心共築、以文化人,各項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加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
讓教育陽光灑向每一個孩子
5月13日,呼和浩特市召開了一場極不平常的大會——呼和浩特市教育高品質發展大會,會上提出,要讓家長不為孩子入園發愁,切實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要讓家長不為孩子入學“説情”,確保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要讓孩子們不為“小升初”焦慮,切實解決“擇校熱”問題……為家長、為社會吃下了一顆顆關於教育公平的“定心丸”。
轉變,一直在悄然發生著。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先後實施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學前教育資源得到多渠道供給,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快速擴充,民辦普惠性學前資源不斷擴大。2021年,全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7.57%,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55.53%,入園難入園遠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義務教育方面,通過實施校舍安全建設與安全改造工程、“全面改薄”等重大教育項目,自治區著力改善辦學條件,為學生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2021年,內蒙古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督導評估,終獲纍纍碩果。
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入學不再難。自治區不斷根據人口增長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需求新建、改建公辦學校,擴大公辦學校學位的有效供給,不斷通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同時,全區各地不斷簡化隨遷子女招生政策,讓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入學更省心省事。2021年,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6個盟市隨遷子女全部在公辦學校入學,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入學率達到100%,包頭市、通遼市、烏海市等地達到95%以上。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兒童等困難群體上學不再愁。自治區不斷完善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2021年,內蒙古共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各類學生資助資金35.55億元,惠及學生406.8萬人次。同時,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實現了30萬人口以上旗縣(市、區)設置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目標。
讓優質教育資源覆蓋更多學生
每週平均輸送7節優質課堂到分校,以“菜單”的方式針對性滿足分校所需資源——自2019年內蒙古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巴彥淖爾市分校掛牌成立以來,這種同頻互動課堂在內蒙古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位於呼和浩特市的總校與位於巴彥淖爾市的分校間已成常態。
“通過同頻互動等形式,總校指導分校教師教學與教研、輔導學生學習,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讓巴彥淖爾市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巴彥淖爾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欣慰地説。
2021年起,依託同頻互動平臺,內蒙古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又開始承擔實施自治區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專遞課堂的“三個課堂”建設。今年疫情期間,學校通過“三個課堂”開展了面向全區高三學子的高考備考專題講座、面向初三學子的中考衝刺備考講座等系列名師線上公益直播講座,觀看人數達10萬人次,反響強烈。
以內蒙古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為代表的數字校園網絡建設,正是自治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聚焦教育公平,直面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自治區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設力度。目前,全區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99%,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學設備配備率達到98%。以促進教育優質資源共享的同頻互動課堂已在2341所中小學校(教學點)全面應用。開通全區中小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優課在線”,建設優質教學資源,滿足學生隨時學、反復學需求,並協調內蒙古廣電有線開通電視直播頻道和電視教育專區,保證邊境牧區學生通過電視收看教學資源,為城鄉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奠定基礎。
教師是立教之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品質的關鍵。2015年以來,自治區先後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實施辦法》《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為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政策支撐。自治區還通過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實施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公費師資培養計劃、優秀教師專項培養計劃等工程,進一步提高教師能力水準。
下一步,自治區將著力優化教育佈局、促進公平、補齊短板,進一步完善優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規劃佈局,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強學位緊缺城鎮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增加公辦義務教育學位供給,擴大優質公辦義務教育資源,增強城鎮公共教育服務保障能力,以提升均衡化水準為主線推進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
讓教育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3月25日上午,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機械轟鳴、挖掘機穿梭,內蒙古大學草原家畜種質創新與繁育基地項目開工。內蒙古大學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胡薇參加了培土奠基儀式,她介紹:“項目建成後,將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用,發揮內蒙古大學學科優勢特色,開展草原家畜種質資源與繁育領域的原始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著力解決長期以來我國畜牧業優質牛羊種源受制于國際種業巨頭這一‘卡脖子’難題,支撐草原生態畜牧業高品質發展。”
“我現在月薪近7000元,自從工作後,家庭經濟狀況明顯好轉,父親的病也因得到及時治療有所好轉了。”赤峰北方電力職業技術學校2020屆畢業生韓志永的家庭是低保戶,父親常年體弱多病。畢業後他順利被校企合作企業聘用,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美好願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高等教育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準,提升服務經濟發展的水準。2017年,內蒙古大學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調控與繁育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實現了自治區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啟動實施“雙一流”建設,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深入推進;全區有依託高校建設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近260個;職業教育平均每年為社會培養近12萬名不同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訓22萬名城鄉勞動力。
聚焦自治區重點産業鏈,我區不斷加大對高校專業佈局優化調整力度,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2021年,全區高等學校新增258個專業布點,撤銷206個。
“下一步,自治區將繼續以服務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緊扣自治區重點産業鏈安排部署教育鏈,深化高等學校學科專業體系改革,進一步健全完善學科專業常態化監測機制,做好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和佈局優化,不斷提升高等教育服務自治區重點産業轉型升級能力。”自治區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伴隨著教育優先發展的腳步,必將有更多的人通過受教育改變命運、實現美好願望、擁抱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內蒙古日報記者 劉志賢)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