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黃山歙縣接續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2022-06-07 14:33:21來源:黃山日報編輯:查宛昕責編:趙瀅溪

  黃山市歙縣緊緊圍繞“守底線、抓銜接、促振興”要求,以壓力不減、力度不降、熱情不退的精神狀態,全力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妥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據了解,歙縣現有脫貧村45個,鄉村振興重點村4個,建檔立卡脫貧戶12421戶35385人,監測戶556戶1392人。2021年,全縣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達15961元,較2020年增長14.9%;監測對象年人均收入達13759元,較2020年增長20.4%。

  歙縣高位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將全縣182個行政村劃分為53個示範引領村、107個整體推進村、22個鞏固提升村,實行縣級領導聯村包片制,每季開展一次“擂臺賽馬”。全縣選派3072名機關幹部結對幫扶,其中147名隊員組成49支駐村工作隊,確定175名産業指導員、171名科技特派員、114名金融專員、80名專技人員,聯片到村指導産業發展,實現鄉鎮産業發展服務站、村級産業發展服務隊全覆蓋。

  歙縣常態化開展駐村夜訪“敲門入戶”行動,成立由縣領導牽頭、縣直單位參與的28個縣級專班,鄉鎮黨政領導和聯村幹部組成188個鄉鎮專班,累計收集群眾訴求655條,為群眾辦實事580件,化解矛盾糾紛166起。常態化開展網格化監測排查,全縣優化調整網格2504個並進行業務輪訓。今年5月以來,網格員排查農戶130751戶。常態化開展部門篩查預警,縣直行業部門共推送行業預警信息623條,經核實納入監測對象2戶7人。

  歙縣圍繞“聚焦平臺搭建,送就業信息;聚焦政策落實,保高品質就業;聚焦金融支持,帶就業創業”等方面,多管齊下,促進脫貧人口、監測對象實現穩崗就業。去年以來,通過“點對點”方式新輸出務工620人,多舉措開發公益性崗位吸納脫貧人口、監測對象務工就業1221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000余萬元,扶持自主創業193人,帶動脫貧人口600余人就業。目前,全縣18599名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實現穩定就業。

  歙縣實施田園增收、養殖富民、鄉村旅遊、數字賦能等“六業千億”工程。目前,財政銜接補助資金用於産業發展的比例達56.72%,到戶産業項目7100個,壯大了鄉村特色産業,帶動促進脫貧群眾增收。打造徽商歙茶、黃山貢菊、徽州臭鱖魚、三潭枇杷等全産業鏈基地,實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70%以上的脫貧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脫貧群眾穩步增收。

  今年,歙縣新增農村低保190人,新增特困供養人員68人,落實臨時救助104人次38.66萬元,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全面推廣“防貧保”綜合保險業務,34788人參保,投入保費259.5萬元,參保率達95.93%。全面實施農村孤寡老人智慧看護手環工程,全縣子女不在身邊的3225名孤寡老人均辦理了佩戴智慧看護手環。

  去年以來,歙縣全域擴面深化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通過黨組織“牽線”、金融“搭臺”、信用“串聯”、群眾“唱戲”模式,評定信用戶8.2萬餘戶,信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40家、信用村集體經濟組織183個、信用村182個。金融機構總授信29.94億元、用信17.42億元,實現了産業發展有動能、農民群眾得實惠的多贏局面。開設“生態信用超市”98個,巡迴兌換點52個,落實積分累積集中兌換制度,將信用成果轉化為鄉風文明的實效。

  歙縣還編制了《歙縣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創建新時代“新安山居圖”評價指標體系》,以農村人居環境“六亂”整治為切入點,制定《歙縣農村人居環境“六亂”整治標準》,明確目標任務、計劃安排、實施步驟、重點措施。全力實施“6+28”工程,在全縣創建6個獨具IP特色“樣板村”,28個人居環境整治“標杆村”。力爭到2022年底,打造一批山清水秀、村莊整潔、産業興旺、宜居宜業的鄉村振興“示範村”。

  為加速推進鄉村資源向資金、資産、資本轉化,激活農村閒置資源,歙縣成立了“兩山銀行”平臺公司(歙縣新安江鄉村發展有限公司),173個村成立強村公司,通過村企合作、多村聯創等發展方式,推動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資本、農民變股東,逐步邁入村落景區運營之路。(黃山日報 記者 吳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