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印象內蒙古     |       一帶一路     |       老外在內蒙古     |       103旗縣
走進內蒙古,領略大草原文化風采
2022-07-22 19:54:20來源:中國文化報編輯:楊亞東責編:胡曉萌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阿拉善到呼倫貝爾,數以萬計的文化工作者在遼闊的草原上奮力書寫絢麗華章,為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貢獻著力量。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內蒙古實踐

  “內蒙古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加大對內蒙古文物考古的研究力度,有利於不斷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不斷增強歷史自信、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全區文化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從2012年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産,到2021年‘考古中國——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的立項和實施,10年來,內蒙古文物考古實踐詮釋著各民族在草原上交往、交流、交融的輝煌歷史。”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局長曹建恩表示。

  “考古中國——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牽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單位聯合實施。紅山文化所處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及燕山南北地區的社會發展進程與中原地區同步,具有“原創性”,是中華文明起源、文化發生的主要源頭之一。今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率先啟動柳河上游庫倫旗南部先秦時期遺存考古調查工作,並在實際田野調查中不斷完善調查數據採集表、優化調查操作流程,為下一步整個項目全面開展調查工作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實施國家文物局重點項目“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人類文化、生業與環境”之“渾河下游地區區域性考古調查”過程中,對後城咀石城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測繪、航拍及試掘,明確了城址的分佈、文化內涵及基本結構,首次確認該城址面積可達138萬平方米,屬內蒙古中南部地區面積最大的龍山時代石城。2019年至今,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據國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間重大工程“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課題內蒙古區的考古規劃,對後城咀石城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累計發掘4000余平方米,揭露主城垣、主城門等重要遺跡20余處,出土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60余件,這些遺存與中原和周邊地區同期文化遺存有諸多相似之處,對於研究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嶄新材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中體現。

  非遺保護邁上新臺階

  “內蒙古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極為豐富,也亟待更為有效的保護。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以及相關主管部門切實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力度,一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得到有效保護,基本建立了有自治區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社會廣泛參與、人人保護傳承的生動局面初步形成。”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新娜説。

  據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張麗輝介紹,自2017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施行以來,自治區先後出臺《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意見》《關於振興傳統工藝實施意見》《支持戲曲傳承和地方戲保護髮展的意見》等文件,為全區非遺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由於政策保障力度不斷加強,內蒙古的非遺保護體系也持續完善。截至目前,全區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8個106處,自治區級項目545個908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2人(健在69人)、自治區級傳承人1087人(健在945人)。內蒙古加強非遺理論研究體系建設,推動黃河、長城等體現中國文化基因、涉及中華文明發源文化發祥的重點非遺項目保護研究,認定自治區級非遺研究基地8個;推動自治區曲藝類非遺項目傳承發展,設立自治區非遺曲藝書場5個;繼續實施自治區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增設自治區傳統工藝工作站5個、非遺就業工坊9個;全面推進“非遺在社區”工作,評選呼和浩特市前巧報社區等10個“非遺在社區”試點。

  內蒙古組織開展了全區非遺資源普查、貧困旗縣非遺補充調查、黃河非遺調查工作,發現非遺線索5萬餘條。組織實施了國家級傳承人記錄工程和非遺保護“雙百工程”,對25位70周歲以上國家級傳承人進行全面記錄,完成了100個瀕危項目、100位年老傳承人的系統記錄。完善調查資料等非遺檔案和數據庫建設,自治區非遺保護中心存儲非遺資料1300多卷1000多萬字、音視頻資料1000多小時、圖片資料5萬多張,數據化資料容量達30TB。

  內蒙古有13個15處傳統工藝項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遴選哈尼克等65個100處項目建立第一批自治區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內蒙古還深入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重點對貧困旗縣傳統工藝類傳承人群及從業者進行整建制培訓,截至目前,共舉辦培訓班100余期,培訓5000余人次,延伸培訓覆蓋1萬餘人次。同時,設立自治區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立網上“內蒙古非遺館”,促進傳統工藝振興,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僅科右中旗圖什業圖刺繡項目就帶動2.6萬名農牧民就業,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內蒙古還將對駱駝文化、河套文化等體現中華文化基因、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優秀傳統文化形態重點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張麗輝説。

  紅色文藝輕騎兵風采奪目

  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10年來創作排演144部作品,演出684場,獲得獎項122個。民族舞劇《草原記憶》、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等一批劇目久演不衰,好評如潮。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在遼闊的草原上用歌聲、舞姿表達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

  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創排的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是一曲令人盪氣迴腸的烏蘭牧騎頌歌,是“烏蘭牧騎人演烏蘭牧騎人”的精品,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優秀劇目獎、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榮譽。

  “民族舞劇《草原記憶》反映的是‘三千孤兒入內蒙’的主題,自2009年4月首場演出以來,已經演出426場。”據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團長孟玉珍介紹,民族舞劇《草原記憶》已獲得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舞劇類作品銀獎、全國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優秀作品獎、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創作金獎等榮譽。(阿勒得爾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