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依法履職盡責 守好“江淮糧倉”
2022-07-28 10:55:59來源:安徽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正在舉行的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聚焦糧食安全,充分發揮立法、監督職能作用,通過審議與糧食安全有關的法規、聽取和審議有關工作報告、開展專題詢問等,強化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助力全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種糧大戶重要回信精神,確保黨中央及安徽省委關於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和具體要求落到實處,切實為守好“江淮糧倉”貢獻人大力量。

  加快立法進程

  完善法治保障

  加快推進糧食安全保障立法,是提升糧食安全治理效能的有效舉措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常委會會議,審議了多部與糧食安全相關的法規。

  此前,一些地方出現割青毀糧、鏟苗毀田等現象,對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本次會議審議了《安徽省糧食作物生長期保護若干規定(草案)》,草案聚焦糧食作物生長期保護主題,合理確定適用範圍、科學界定違法行為、統籌落實保障措施,為建立健全糧食作物生長期保護責任體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確保重要農産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本次常委會會議二審的《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辦法(草案)》,有多個條款對保障糧食安全作出規定。如草案第八條提出,安徽省人民政府應當承擔保障本省糧食安全主體責任,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加強糧食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第十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強本土傳統種質資源保護;第十二、十三條分別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智慧農業建設等。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主力軍,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提請本次會議審議的《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修訂草案)》,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行為進行規範,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實施農業建設項目及獲得財政、科技、人才、金融服務和用地、用電等方面扶持的內容進行細化,將進一步助推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品質發展,切實挑起保障糧食安全的大梁。

  土壤安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本次會議初次審議的《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辦法(草案)》,對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預防作出具體規定,如控制農業、獸藥、化肥等使用量,農藥生産者、經營者應當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等。草案還以專節的形式對農用地土壤的風險管控和修復作出規定。

  強化監督問效

  把脈糧食安全

  據統計,安徽省糧食産量常年居全國第4位,連續五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以佔全國4.3%的耕地生産了全國6%的糧食,每年凈調出糧食200億斤左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江淮糧倉”是如何打造的?7月26日下午,安徽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省糧安辦主任侯鋒平受安徽省政府委託,向大會作了關於全省糧食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從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強流通設施建設、提升糧食收儲能力等8個方面,全面介紹了安徽省推進糧食安全工作的具體舉措和成效。

  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也是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重要途徑,為推動農業提質擴量增效,安徽省大力實施“兩強一增”行動計劃。報告指出,安徽省積極開展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種業強省建設、種養業提質增效、農業全産業鏈建設、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數字賦農等具體行動。選任科技特派員10986名,實現行政村服務全覆蓋,小麥單産最高紀錄首次突破900公斤。開展優勢産業集群壯大,特色農機研製補短板,全程機械化、社會化服務,農業“標準地”改革,農産品倉儲冷鏈設施建設等具體行動。小麥、水稻和玉米均已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農機總動力超6900萬千瓦,居全國第4位,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2.1%,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0個百分點。

  7月27日上午舉行的聯組會議,專門就全省糧食安全工作開展專題詢問,8名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和2名省人大代表,圍繞提升糧食生産能力、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保護等問題,向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9個部門輪番發問。

  為確保專題詢問問出品質、問出實效,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此前從全省範圍內選擇了9個有代表性的市開展實地調研和委託調研,力求深入了解安徽省糧食安全工作情況,形成了有關調研報告,並提煉專題詢問問題提綱。近2個小時的詢問,使各個部門切實聽到廣大基層群眾的心聲,找準了保障糧食安全工作的短板,明確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推動形成了共同抓好糧食安全工作的社會氛圍。

  發揮代表作用

  凝聚工作合力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勉勵他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徐淙祥不僅是種糧能手,還是連任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在安徽省人大代表中引發熱烈反響。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激勵人大代表圍繞糧食安全更好履職盡責,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專門邀請徐淙祥、甘啟斌等農業戰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列席本次常委會會議,並參加代表座談會,共商保護糧食安全大計。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是關懷和厚愛,更是鼓勵和鞭策。”徐淙祥表示,會牢記總書記囑託,發揮人大代表和種糧大戶的帶頭示範作用,通過託管、代管、結對、合作等方式,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不斷擴大服務範圍,提高服務效益,把更多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安徽省各級人大代表積極建言獻策。在今年開展的“關注民生提建議,五級代表在行動”活動中,安徽省各級人大代表將糧食安全作為關注重點,提出許多寶貴建議。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關鍵是保護好耕地、提高耕地品質。”安徽省人大代表施立波就如何建設高標準農田進行了認真調研,他建議,應建立耕地品質負責制,對完成高標準農田基礎建設後的耕地,重點聚焦提升耕地品質,根據土壤品質等級設定改良週期、制定初始目標和考核目標。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圍繞土壤生態修復,資源高效利用等進行重點科技攻關,用科技賦能耕地品質提升,助力實現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關係千家萬戶。安徽省各級人大代表紛紛表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糧食安全認真履職盡責,為推進糧食生産、保障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安徽日報 記者 范孝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