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大運河文化的安徽記憶
2022-07-28 10:56:05來源:安徽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在宿州市泗縣,有一段長達28.1公里、依然保持著原始歷史風貌的水道,這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安徽段現存最完整的一段“活運河”。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通濟渠連接起了黃河與淮河,寫下了我國水利史上濃重的一筆。2014年6月,大運河申遺成功。淮北濉溪縣柳孜運河遺址、宿州通濟渠泗縣段均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皖北大地第一次有了驚艷世界的文化亮點,安徽的世界遺産呈現“南黃山北運河”的格局。

大運河文化的安徽記憶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20728092623

宿州市泗縣將古老運河與泗州歷史文化有機結合,打造具有隋唐古韻、運河氣質的泗州新城。 攝影 程兆

  近年來,安徽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深入挖掘運河文化資源,陸續建設柳孜運河遺址考古發掘展示工程、隋唐運河古鎮、運河森林公園、濱河景觀帶等一系列重點項目。

  大運河沿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位於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的柳孜運河遺址入選“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內出土的宋代河堤、虹橋遺址、木質沉船等重要遺跡,是我國隋唐大運河水工設施遺址的首次發現。該遺址考古發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涵蓋了隋唐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瓷器最多,20多個窯口的精美瓷器見證著當時運河漕運、商旅活動的繁盛,為了解和研究運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廢棄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通濟渠的開鑿、漕運的興盛,讓埇橋成為“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衝”的重鎮。1987年,埇橋遺址在宿州大隅口西側被發現並就地保護;1995年出土的唐代蘄縣界碑,標注了宿州至周邊州郡的距離。不同時期的考古發掘,見證著宿州因運河而興的城市底蘊。宿州市博物館“汴水咽喉”展廳陳列的船板、陶器、瓷器、古錢幣等運河文物,令人聯想到當年“槳聲燈影,商賈雲集”的繁華景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安徽宿州至江蘇宿遷泗洪境內開挖了一條大型人工河道,因基本與古汴河平行,被命名為新汴河。多年來,新汴河發揮著排洪、灌溉和航運等作用,造福著沿岸人民。

  泗縣博物館內,出土文物“運河石獸”的背後是祖孫四代守護的故事。這件石獸原是立在東八里橋橋頭的鎮水神獸,上世紀六十年代,許多文物遭到破壞。老中醫崔孟銘把被推到河裏的石獸秘密埋藏起來,並叮囑兒孫好好保護它。此後幾十年時間裏,崔家四代人精心守護石獸。2018年4月29日,崔家人將運河石獸移交給泗縣博物館,使其得以再現昔日風采。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利用,泗縣立足發展運河産業,延續運河文脈,泗州戲、遺址公園、古汴廊橋等文化資源串珠成線,古老運河與泗州歷史文化有機結合,打造出具有隋唐古韻、運河氣質的泗州新城。

  歷史長河,槳聲和漁火;今日兩岸,綠樹映清波。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隋唐大運河安徽段正用自己特有的“活”的方式記錄和講述著中國運河文化的前世今生。(安徽日報 記者 程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