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速升級
2022-08-15 10:22:25來源:安徽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滬蘇浙皖緊密合作,推進跨省業務協同,深化數據共享應用,讓區域內企業和群眾享受更多“同城服務”——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速升級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和示範作用。2019年5月,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長三角“一網通辦”正式上線。3年多來,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準”,堅持“業務先行、數據賦能、標準引領”,推進長三角區域服務線上“單點登錄、無感切換、全程網辦”,線下“收受分離、異地代收、就近可辦”。

  強化業務引領和數據支撐,以業務流帶動數據流,實現高頻應用“一網通辦”。安徽省累計打造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醫保關係轉移接續、個人申請出具異地貸款繳存使用證明等138個高頻應用。如安徽省公安廳牽頭長三角區域公安機關,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啟動的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跨省通辦”試點工作。自去年12月1日起,長三角區域全域範圍內全面實施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跨省通辦”,長三角區域內戶籍居民在異地工作、學習、生活,需首次申請辦理居民身份證的,可就近在任一公安機關居民身份證受理點申請,領證時可自由選擇受理窗口或郵遞方式領取。

  三省一市已開通567個長三角“一網通辦”線下窗口,實現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地級市)全覆蓋,線下窗口服務超過19萬次,辦件1.5萬餘件。截至今年7月底,安徽省已開通215個線下窗口,實現16個市、104個縣(市、區)全覆蓋。

  堅持數據賦能,推進跨省服務和管理協同,率先落地長三角區域創新應用。如推進長三角公積金服務“一體化”,打造長三角異地購房提取住房公積金應用,推進公積金業務協同、數據共享,實現居民異地購房公積金提取零材料、網上辦。今年年初,在上海工作的安徽居民李先生在蕪湖市鳩江區購買了一套二手房,想把這幾年在上海工作繳存的公積金取出來還房貸。他通過安徽省政務服務網長三角一網通辦專區辦理了長三角異地購房提取公積金業務,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根據系統自動獲取的安徽蕪湖房産交易、戶籍等信息,辦結了該辦件。“當天下午這筆公積金就打到了我的銀行卡上,太方便了。”李先生十分感慨。

  開展“政銀合作”,推進服務共享。實現長三角“一網通辦”事項入駐四地工、農、中、建、交銀行網點自助終端,落地服務網點11940個、設備22895台,提供異地辦理事項472項,其中上線112項安徽屬地服務;推進異地就醫“同城化”,首創長三角信用就醫、深化異地就醫備案結算、推進長三角醫保關係轉移接續……長三角區域創新應用不斷助力長三角區域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建立電子證照業務和技術共享互認機制,高頻電子證照實現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共享互認。2020年9月,三省一市聯合印發《長三角地區電子證照互認應用合作共識》,推進電子證照在政務服務、特定監管執法、社會生活等領域共享互認應用。目前已實現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37類高頻電子證照共享互認,電子亮證1417萬次。

  去年,安徽省牽頭聯合滬蘇浙共同打造長三角“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地圖。匯聚融合滬蘇浙皖四地線上線下服務能力,提供基於空間地理位置的線上線下導辦和導航服務,推行以掌上辦為主,網上辦、窗口辦、自助辦協同的多渠道辦理方式。目前我省已關聯各類服務場所2.5萬個、服務事項191萬個,訪問量超1.4億人次。

  安徽省數據資源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安徽省在推進長三角“一網通辦”過程中,發揮在電子證照應用、政務服務賦能銀行自助端、政務服務地圖等領域的優勢,取得了新的進展。下一步將高品質推進高頻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持續推進電子證照互認應用,不斷拓展電子證照在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金融服務、文化旅遊領域的應用範圍。(安徽日報 記者 朱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