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印象內蒙古     |       一帶一路     |       老外在內蒙古     |       103旗縣
內蒙古:科技創新持續加碼 高品質發展底氣十足
2022-10-11 10:41:33來源:內蒙古日報編輯:楊亞東責編:胡曉萌

  原標題:科技創新持續加碼 高品質發展底氣十足

內蒙古:科技創新持續加碼 高品質發展底氣十足_fororder_11

內蒙古:科技創新持續加碼 高品質發展底氣十足_fororder_12

內蒙古:科技創新持續加碼 高品質發展底氣十足_fororder_13

  9月26日至27日,在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2022年優質水稻測産現場觀摩會上,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7位水稻專家組成的測産專家組,對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粳稻、耐鹽鹼水稻開展實地測産驗收工作。經測産,今年試種的“157”“X56”優質水稻品係、“1189”耐鹽鹼水稻品係均實現增産。其中,耐鹽鹼水稻連續四年畝産破千斤,不僅給興安盟鹽鹼中低産田提升為中高産田注入希望,更為我國同等條件下的鹽鹼地水稻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 (圖/文 本報記者 高敏娜 實習生 畢力格)

內蒙古:科技創新持續加碼 高品質發展底氣十足_fororder_8

  呼倫貝爾農墾大河灣農牧場技術人員在田間進行株距測量,守護糧食安全。靳黛 攝

  科技創新推動東北振興座談會召開,提出加快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思路和舉措。

  知重負重,迎難而上。2007年,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合稱蒙東地區)納入國家東北振興戰略實施範圍。多年來,內蒙古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戰略契機,精準發力。如今,更是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興蒙”行動為抓手,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以科技創新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在阿爾山市,有一雙“慧眼”保護著這裡的一草一木,將這裡的森林草原火災情況盡收眼底。

  “項目完成後,工作人員只需通過指揮大廳的無人值守‘森林草原火遙感監測預警平臺’就可進行轄區內24小時森林草原火災實時自動監測,數據信息更新頻次達到10分鐘每次,一旦發生火情,系統可以通過視頻監控、護林員巡護以及衛星監測等3種方式進行預警,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燃’。”阿爾山市林草局副局長羅永利對記者説道。

  2020年,自治區科技廳針對興安盟當地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資源調度、搶險救災、指揮協調等應急響應決策的重大需求,把加強森林智慧防火體系建設作為與興安盟開展廳盟會商的重點任務,啟動“阿爾山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系統研發與集成示範”項目,集聚區內外優勢創新力量,助力阿爾山市打造空天地一體化的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集成平臺。

  項目實施以來,先後建設了“高清-熱紅外-多光譜雷達監控雲臺攝像的視頻監控體系”,研發完成阿爾山森林草原火遙感監測預警平臺和阿爾山森林草原火災應急管理平臺,升級改造了阿爾山森林草原防火智慧化指揮平臺,開展無人機航拍和可燃物特徵高光譜野外調查實驗,完成了杜拉爾林場全域425平方公里的實景三維模型數據設計,初步構建起阿爾山杜拉爾林場多要素“一張圖”數據庫,實現了360度全天候實時火情監測。

  自“科技興蒙”行動實施以來,內蒙古緊扣“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聚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現實需求,通過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著力推進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與先進技術成果轉化,促進東部盟市發揮和放大綠色生態優勢,加快構建特色現代産業體系。

  去年,呼倫貝爾市全面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的交流合作,推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生態草牧業”兩大中科院A類先導項目在當地實施,將為東北地區探索以“智慧農機+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黑土地保護模式和生態草牧業技術示範樣板。

  中科院方精雲、種康院士主持實施的“創建生態草牧業科技體系”A類先導科技專項計劃圍繞呼倫貝爾草牧業發展瓶頸問題的相關項目研究資金達到3.26億,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為依託,集聚60多家院內外單位科研骨幹,圍繞生態草牧業開展系統集成性研究。

  一年來,中科院植物所已在呼倫貝爾市建立450畝技術模式核心示範田,4800畝牧草標準化技術示範基地,準備完成可加工7000噸牧草的微生物菌劑用於開展牧草青貯加工技術示範,並完成中小馬力智慧農機樣機創制及應用示範。

  呼倫貝爾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中科院計算所作為中科院生態草牧業戰略先導項目子課題“基於新一代農機體系的草牧業信息化系統建設與示範”的承擔單位,完成了鴻鵠系列智慧農機的研發及草牧業機具智慧化改造,先後在鄂溫克生態草牧業試驗站、特泥河農牧場等地進行試驗示範,效果良好。

  以農業科技力量守護糧食安全

  內蒙古作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産區之一的産糧大區,2021年糧食産量達768.06億斤,躍居全國第6位。成績離不開優勢土壤資源黑土地。然而,長期的“重用輕養”造成了黑土退化。

  在扎蘭屯市境內的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第三連隊,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孫毅正在研究面蝕綜合治理技術,這是他們正在打造的“黑土糧倉”大河灣漫坡漫崗黑土侵蝕阻控模式。

  孫毅告訴記者,他們通過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措施來治理坡面侵蝕,加上採取橫坡改壟治理坡面侵蝕等各種措施,治理侵蝕溝,恢復土地的耕地性質,減輕水土流失。同時,通過綜合設施能夠取得産量5%到10%以上,為農民增産增收。

  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等技術,對大河灣農牧場16.1萬畝、379塊耕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作物長勢等農業數據的監測與採集,探索以“智慧農機+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大河灣黑土地保護模式。同時,積極推進呼倫貝爾市黑土地數據平臺建設,目前已經完成項目初步方案編制。

  “點”上用功,“線”上發力,“面”上攻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積極參與蒙東地區創新發展,已建設成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興安盟分中心、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興安盟試驗基地。

  針對興安盟水稻特色産業發展與鹽鹼化治理需求,袁隆平水稻專家工作站與本土企業合作攻關,育成品質好、高抗性、産量高的水稻新品係20余個,審定品種3個,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3項,推廣面積近60萬畝,傳統稻單産最高達到715公斤,幫助7.5萬名稻農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如何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自治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依託赤峰、通遼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發揮區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的支撐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培育打造蒙東地區創新中心,形成蒙東地區創新引領發展新優勢。

  自治區科技廳率先同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建立廳市會商機制,合力解決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過程中的科技問題。已支持通遼市建設自治區肉牛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支持赤峰市建設自治區設施蔬菜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並分別給予1000萬元自治區財政科技資金支持。

  以創新驅動資源型地區高品質發展

  走進內蒙古錦聯鋁材有限公司,40MW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光伏項目的組件、逆變器、鋁合金支架已經陸續進場。組裝、維護、加固……工人們分工明確,有條不紊。

  “這個項目主要是利用電解車間、陽極組裝車間、綜合倉庫、卸料站等建築物屋頂及廠區內的空地,進行分佈式光伏電站建設。採用全部自發自用的並網方式,光伏所發電量全部用於鋁廠消納。”項目負責人包寶成介紹説。經測算,該項目運行25年,年平均上網發電量為6364.4萬千瓦時,年等效滿負荷運行1283小時。屆時,該項目將年減排二氧化硫11.9噸、煙塵2.42噸、二氧化碳53333.67噸、氮氧化物12.41噸。

  通遼市深度推進電解鋁産業轉型是我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電解鋁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在錫林郭勒盟,“兆瓦級飛輪儲能關鍵技術研究”“適應高海拔低溫型陸上大型國産化風電機組研製”等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正全力向著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目標大步邁進。

  善弈者謀勢。自治區科技廳聚焦“雙碳”背景下的蒙東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傳統産業向高端化、低碳化、綠色化邁進。

  電解鋁火光四射,照亮高品質發展新“鋁”途。鋁後精深加工産業鏈條不斷延伸,形成“原鋁—鋁合金—壓鑄件精深加工”“原鋁—鋁合金—型材精深加工”“原鋁—高純鋁—鋁箔精深加工”“原鋁—超細鋁粉—高端鋁銀漿”4條細分産業鏈,正在傾力打造以綠色低碳、清潔循環為重點的千億級綠色鋁基新材料生産基地。

  “2000年以前,我市的中醫藥(蒙醫藥)産業幾乎沒有企業的技術研發中心,研發機構僅限于蒙醫研究所及內蒙古民族大學的研究力量,研發工作進展緩慢。”通遼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通遼市中醫藥(蒙醫藥)産業具有獨特的人文優勢、地域優勢和産業優勢,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非常重視通遼市中醫藥(蒙醫藥)産業發展,支持建立中醫藥(蒙醫藥)研發平臺22家,並通過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投入財政資金3110萬元,支持通遼市中醫藥(蒙醫藥)科技創新發展。

  今年3月,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同合作開展珍寶丸的循證研究和臨床研究。該項目是“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針對制約中醫藥(蒙醫藥)“療效與安全性不清楚”的關鍵技術問題,通過系統全面的文獻檢索和梳理,構建“蒙藥珍寶丸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數據庫”,對中醫藥(蒙醫藥)最經典的産品“珍寶丸”針對不同病種和症狀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進行系統嚴格的循證評價,基於大量數據篩選它的優勢病種,並基於此開展大樣本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以科學數據驗證蒙藥珍寶丸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為提高中醫藥(蒙醫藥)産品的市場佔有率及影響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對藥品22種成分潛在毒性分析,對藥理毒理研究成果開展檢索、整理並進行總結,完成初步毒性篩選及病例收集工作。

  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號角再次吹響,內蒙古各方將協力前行,持續加碼科技創新,賦能地方高品質發展,在推動東北全面振興中闖出新天地。(本報記者  及慶玲

  科技創新推動東北振興座談會召開,提出加快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思路和舉措。

  知重負重,迎難而上。2007年,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合稱蒙東地區)納入國家東北振興戰略實施範圍。多年來,內蒙古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戰略契機,精準發力。如今,更是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興蒙”行動為抓手,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以科技創新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在阿爾山市,有一雙“慧眼”保護著這裡的一草一木,將這裡的森林草原火災情況盡收眼底。

  “項目完成後,工作人員只需通過指揮大廳的無人值守‘森林草原火遙感監測預警平臺’就可進行轄區內24小時森林草原火災實時自動監測,數據信息更新頻次達到10分鐘每次,一旦發生火情,系統可以通過視頻監控、護林員巡護以及衛星監測等3種方式進行預警,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燃’。”阿爾山市林草局副局長羅永利對記者説道。

  2020年,自治區科技廳針對興安盟當地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資源調度、搶險救災、指揮協調等應急響應決策的重大需求,把加強森林智慧防火體系建設作為與興安盟開展廳盟會商的重點任務,啟動“阿爾山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系統研發與集成示範”項目,集聚區內外優勢創新力量,助力阿爾山市打造空天地一體化的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集成平臺。

  項目實施以來,先後建設了“高清-熱紅外-多光譜雷達監控雲臺攝像的視頻監控體系”,研發完成阿爾山森林草原火遙感監測預警平臺和阿爾山森林草原火災應急管理平臺,升級改造了阿爾山森林草原防火智慧化指揮平臺,開展無人機航拍和可燃物特徵高光譜野外調查實驗,完成了杜拉爾林場全域425平方公里的實景三維模型數據設計,初步構建起阿爾山杜拉爾林場多要素“一張圖”數據庫,實現了360度全天候實時火情監測。

  自“科技興蒙”行動實施以來,內蒙古緊扣“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聚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現實需求,通過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著力推進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與先進技術成果轉化,促進東部盟市發揮和放大綠色生態優勢,加快構建特色現代産業體系。

  去年,呼倫貝爾市全面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的交流合作,推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生態草牧業”兩大中科院A類先導項目在當地實施,將為東北地區探索以“智慧農機+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黑土地保護模式和生態草牧業技術示範樣板。

  中科院方精雲、種康院士主持實施的“創建生態草牧業科技體系”A類先導科技專項計劃圍繞呼倫貝爾草牧業發展瓶頸問題的相關項目研究資金達到3.26億,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為依託,集聚60多家院內外單位科研骨幹,圍繞生態草牧業開展系統集成性研究。

  一年來,中科院植物所已在呼倫貝爾市建立450畝技術模式核心示範田,4800畝牧草標準化技術示範基地,準備完成可加工7000噸牧草的微生物菌劑用於開展牧草青貯加工技術示範,並完成中小馬力智慧農機樣機創制及應用示範。

  呼倫貝爾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中科院計算所作為中科院生態草牧業戰略先導項目子課題“基於新一代農機體系的草牧業信息化系統建設與示範”的承擔單位,完成了鴻鵠系列智慧農機的研發及草牧業機具智慧化改造,先後在鄂溫克生態草牧業試驗站、特泥河農牧場等地進行試驗示範,效果良好。

  以農業科技力量守護糧食安全

  內蒙古作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産區之一的産糧大區,2021年糧食産量達768.06億斤,躍居全國第6位。成績離不開優勢土壤資源黑土地。然而,長期的“重用輕養”造成了黑土退化。

  在扎蘭屯市境內的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第三連隊,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孫毅正在研究面蝕綜合治理技術,這是他們正在打造的“黑土糧倉”大河灣漫坡漫崗黑土侵蝕阻控模式。

  孫毅告訴記者,他們通過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措施來治理坡面侵蝕,加上採取橫坡改壟治理坡面侵蝕等各種措施,治理侵蝕溝,恢復土地的耕地性質,減輕水土流失。同時,通過綜合設施能夠取得産量5%到10%以上,為農民增産增收。

  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等技術,對大河灣農牧場16.1萬畝、379塊耕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作物長勢等農業數據的監測與採集,探索以“智慧農機+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大河灣黑土地保護模式。同時,積極推進呼倫貝爾市黑土地數據平臺建設,目前已經完成項目初步方案編制。

  “點”上用功,“線”上發力,“面”上攻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積極參與蒙東地區創新發展,已建設成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興安盟分中心、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興安盟試驗基地。

  針對興安盟水稻特色産業發展與鹽鹼化治理需求,袁隆平水稻專家工作站與本土企業合作攻關,育成品質好、高抗性、産量高的水稻新品係20余個,審定品種3個,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3項,推廣面積近60萬畝,傳統稻單産最高達到715公斤,幫助7.5萬名稻農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如何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自治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依託赤峰、通遼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發揮區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的支撐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培育打造蒙東地區創新中心,形成蒙東地區創新引領發展新優勢。

  自治區科技廳率先同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建立廳市會商機制,合力解決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過程中的科技問題。已支持通遼市建設自治區肉牛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支持赤峰市建設自治區設施蔬菜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並分別給予1000萬元自治區財政科技資金支持。

  以創新驅動資源型地區高品質發展

  走進內蒙古錦聯鋁材有限公司,40MW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光伏項目的組件、逆變器、鋁合金支架已經陸續進場。組裝、維護、加固……工人們分工明確,有條不紊。

  “這個項目主要是利用電解車間、陽極組裝車間、綜合倉庫、卸料站等建築物屋頂及廠區內的空地,進行分佈式光伏電站建設。採用全部自發自用的並網方式,光伏所發電量全部用於鋁廠消納。”項目負責人包寶成介紹説。經測算,該項目運行25年,年平均上網發電量為6364.4萬千瓦時,年等效滿負荷運行1283小時。屆時,該項目將年減排二氧化硫11.9噸、煙塵2.42噸、二氧化碳53333.67噸、氮氧化物12.41噸。

  通遼市深度推進電解鋁産業轉型是我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電解鋁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在錫林郭勒盟,“兆瓦級飛輪儲能關鍵技術研究”“適應高海拔低溫型陸上大型國産化風電機組研製”等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正全力向著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目標大步邁進。

  善弈者謀勢。自治區科技廳聚焦“雙碳”背景下的蒙東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傳統産業向高端化、低碳化、綠色化邁進。

  電解鋁火光四射,照亮高品質發展新“鋁”途。鋁後精深加工産業鏈條不斷延伸,形成“原鋁—鋁合金—壓鑄件精深加工”“原鋁—鋁合金—型材精深加工”“原鋁—高純鋁—鋁箔精深加工”“原鋁—超細鋁粉—高端鋁銀漿”4條細分産業鏈,正在傾力打造以綠色低碳、清潔循環為重點的千億級綠色鋁基新材料生産基地。

  “2000年以前,我市的中醫藥(蒙醫藥)産業幾乎沒有企業的技術研發中心,研發機構僅限于蒙醫研究所及內蒙古民族大學的研究力量,研發工作進展緩慢。”通遼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通遼市中醫藥(蒙醫藥)産業具有獨特的人文優勢、地域優勢和産業優勢,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非常重視通遼市中醫藥(蒙醫藥)産業發展,支持建立中醫藥(蒙醫藥)研發平臺22家,並通過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投入財政資金3110萬元,支持通遼市中醫藥(蒙醫藥)科技創新發展。

  今年3月,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同合作開展珍寶丸的循證研究和臨床研究。該項目是“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針對制約中醫藥(蒙醫藥)“療效與安全性不清楚”的關鍵技術問題,通過系統全面的文獻檢索和梳理,構建“蒙藥珍寶丸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數據庫”,對中醫藥(蒙醫藥)最經典的産品“珍寶丸”針對不同病種和症狀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進行系統嚴格的循證評價,基於大量數據篩選它的優勢病種,並基於此開展大樣本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以科學數據驗證蒙藥珍寶丸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為提高中醫藥(蒙醫藥)産品的市場佔有率及影響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對藥品22種成分潛在毒性分析,對藥理毒理研究成果開展檢索、整理並進行總結,完成初步毒性篩選及病例收集工作。

  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號角再次吹響,內蒙古各方將協力前行,持續加碼科技創新,賦能地方高品質發展,在推動東北全面振興中闖出新天地。()本報記者  及慶玲

  科技創新推動東北振興座談會召開,提出加快推進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思路和舉措。

  知重負重,迎難而上。2007年,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合稱蒙東地區)納入國家東北振興戰略實施範圍。多年來,內蒙古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戰略契機,精準發力。如今,更是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興蒙”行動為抓手,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以科技創新築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在阿爾山市,有一雙“慧眼”保護著這裡的一草一木,將這裡的森林草原火災情況盡收眼底。

  “項目完成後,工作人員只需通過指揮大廳的無人值守‘森林草原火遙感監測預警平臺’就可進行轄區內24小時森林草原火災實時自動監測,數據信息更新頻次達到10分鐘每次,一旦發生火情,系統可以通過視頻監控、護林員巡護以及衛星監測等3種方式進行預警,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燃’。”阿爾山市林草局副局長羅永利對記者説道。

  2020年,自治區科技廳針對興安盟當地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資源調度、搶險救災、指揮協調等應急響應決策的重大需求,把加強森林智慧防火體系建設作為與興安盟開展廳盟會商的重點任務,啟動“阿爾山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系統研發與集成示範”項目,集聚區內外優勢創新力量,助力阿爾山市打造空天地一體化的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集成平臺。

  項目實施以來,先後建設了“高清-熱紅外-多光譜雷達監控雲臺攝像的視頻監控體系”,研發完成阿爾山森林草原火遙感監測預警平臺和阿爾山森林草原火災應急管理平臺,升級改造了阿爾山森林草原防火智慧化指揮平臺,開展無人機航拍和可燃物特徵高光譜野外調查實驗,完成了杜拉爾林場全域425平方公里的實景三維模型數據設計,初步構建起阿爾山杜拉爾林場多要素“一張圖”數據庫,實現了360度全天候實時火情監測。

  自“科技興蒙”行動實施以來,內蒙古緊扣“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聚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現實需求,通過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著力推進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與先進技術成果轉化,促進東部盟市發揮和放大綠色生態優勢,加快構建特色現代産業體系。

  去年,呼倫貝爾市全面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的交流合作,推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生態草牧業”兩大中科院A類先導項目在當地實施,將為東北地區探索以“智慧農機+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黑土地保護模式和生態草牧業技術示範樣板。

  中科院方精雲、種康院士主持實施的“創建生態草牧業科技體系”A類先導科技專項計劃圍繞呼倫貝爾草牧業發展瓶頸問題的相關項目研究資金達到3.26億,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為依託,集聚60多家院內外單位科研骨幹,圍繞生態草牧業開展系統集成性研究。

  一年來,中科院植物所已在呼倫貝爾市建立450畝技術模式核心示範田,4800畝牧草標準化技術示範基地,準備完成可加工7000噸牧草的微生物菌劑用於開展牧草青貯加工技術示範,並完成中小馬力智慧農機樣機創制及應用示範。

  呼倫貝爾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中科院計算所作為中科院生態草牧業戰略先導項目子課題“基於新一代農機體系的草牧業信息化系統建設與示範”的承擔單位,完成了鴻鵠系列智慧農機的研發及草牧業機具智慧化改造,先後在鄂溫克生態草牧業試驗站、特泥河農牧場等地進行試驗示範,效果良好。

  以農業科技力量守護糧食安全

  內蒙古作為我國13個糧食主産區之一的産糧大區,2021年糧食産量達768.06億斤,躍居全國第6位。成績離不開優勢土壤資源黑土地。然而,長期的“重用輕養”造成了黑土退化。

  在扎蘭屯市境內的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第三連隊,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孫毅正在研究面蝕綜合治理技術,這是他們正在打造的“黑土糧倉”大河灣漫坡漫崗黑土侵蝕阻控模式。

  孫毅告訴記者,他們通過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措施來治理坡面侵蝕,加上採取橫坡改壟治理坡面侵蝕等各種措施,治理侵蝕溝,恢復土地的耕地性質,減輕水土流失。同時,通過綜合設施能夠取得産量5%到10%以上,為農民增産增收。

  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傳感等技術,對大河灣農牧場16.1萬畝、379塊耕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作物長勢等農業數據的監測與採集,探索以“智慧農機+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大河灣黑土地保護模式。同時,積極推進呼倫貝爾市黑土地數據平臺建設,目前已經完成項目初步方案編制。

  “點”上用功,“線”上發力,“面”上攻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積極參與蒙東地區創新發展,已建設成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興安盟分中心、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興安盟試驗基地。

  針對興安盟水稻特色産業發展與鹽鹼化治理需求,袁隆平水稻專家工作站與本土企業合作攻關,育成品質好、高抗性、産量高的水稻新品係20余個,審定品種3個,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3項,推廣面積近60萬畝,傳統稻單産最高達到715公斤,幫助7.5萬名稻農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如何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自治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依託赤峰、通遼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發揮區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的支撐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培育打造蒙東地區創新中心,形成蒙東地區創新引領發展新優勢。

  自治區科技廳率先同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建立廳市會商機制,合力解決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過程中的科技問題。已支持通遼市建設自治區肉牛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支持赤峰市建設自治區設施蔬菜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並分別給予1000萬元自治區財政科技資金支持。

  以創新驅動資源型地區高品質發展

  走進內蒙古錦聯鋁材有限公司,40MW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光伏項目的組件、逆變器、鋁合金支架已經陸續進場。組裝、維護、加固……工人們分工明確,有條不紊。

  “這個項目主要是利用電解車間、陽極組裝車間、綜合倉庫、卸料站等建築物屋頂及廠區內的空地,進行分佈式光伏電站建設。採用全部自發自用的並網方式,光伏所發電量全部用於鋁廠消納。”項目負責人包寶成介紹説。經測算,該項目運行25年,年平均上網發電量為6364.4萬千瓦時,年等效滿負荷運行1283小時。屆時,該項目將年減排二氧化硫11.9噸、煙塵2.42噸、二氧化碳53333.67噸、氮氧化物12.41噸。

  通遼市深度推進電解鋁産業轉型是我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電解鋁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在錫林郭勒盟,“兆瓦級飛輪儲能關鍵技術研究”“適應高海拔低溫型陸上大型國産化風電機組研製”等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正全力向著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目標大步邁進。

  善弈者謀勢。自治區科技廳聚焦“雙碳”背景下的蒙東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傳統産業向高端化、低碳化、綠色化邁進。

  電解鋁火光四射,照亮高品質發展新“鋁”途。鋁後精深加工産業鏈條不斷延伸,形成“原鋁—鋁合金—壓鑄件精深加工”“原鋁—鋁合金—型材精深加工”“原鋁—高純鋁—鋁箔精深加工”“原鋁—超細鋁粉—高端鋁銀漿”4條細分産業鏈,正在傾力打造以綠色低碳、清潔循環為重點的千億級綠色鋁基新材料生産基地。

  “2000年以前,我市的中醫藥(蒙醫藥)産業幾乎沒有企業的技術研發中心,研發機構僅限于蒙醫研究所及內蒙古民族大學的研究力量,研發工作進展緩慢。”通遼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通遼市中醫藥(蒙醫藥)産業具有獨特的人文優勢、地域優勢和産業優勢,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非常重視通遼市中醫藥(蒙醫藥)産業發展,支持建立中醫藥(蒙醫藥)研發平臺22家,並通過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投入財政資金3110萬元,支持通遼市中醫藥(蒙醫藥)科技創新發展。

  今年3月,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同合作開展珍寶丸的循證研究和臨床研究。該項目是“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針對制約中醫藥(蒙醫藥)“療效與安全性不清楚”的關鍵技術問題,通過系統全面的文獻檢索和梳理,構建“蒙藥珍寶丸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數據庫”,對中醫藥(蒙醫藥)最經典的産品“珍寶丸”針對不同病種和症狀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進行系統嚴格的循證評價,基於大量數據篩選它的優勢病種,並基於此開展大樣本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以科學數據驗證蒙藥珍寶丸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為提高中醫藥(蒙醫藥)産品的市場佔有率及影響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對藥品22種成分潛在毒性分析,對藥理毒理研究成果開展檢索、整理並進行總結,完成初步毒性篩選及病例收集工作。

  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號角再次吹響,內蒙古各方將協力前行,持續加碼科技創新,賦能地方高品質發展,在推動東北全面振興中闖出新天地。(內蒙古日報記者 及慶玲)(本文配圖由自治區科技廳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