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月11日,安徽省財政工作會議召開。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谷劍鋒表示,過去一年,安徽財政辦了三件喜事、取得五個方面顯著成效,助力全省經濟穩中有進。
三件喜事助力全省高品質發展
去年,安徽財政收支運行實現逆勢性進位。全省財政保持平穩運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589億元、同口徑增長9.9%,超額完成7%的年度收入增長目標任務;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8379億元、增長10.4%;爭取中央轉移支付3792億元、同比增長15.8%,比去年多517億元、遠超預期。同時,過緊日子舉措更細更實,累計壓減50.1億元用於急需領域。1月-11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和同口徑增幅分別居全國第10和第7,支出規模和增幅分別居全國第10和第6,收支排名取得歷史最好位次,成功步入全國第一方陣,有力支撐了全省高品質發展。
零基預算改革取得開創性突破。省政府頂格推動,特別是召開省政府領導班子和部分市、省直單位、企業等參加的專題研討會,帶頭推動研究改革中的重大問題,這在安徽財政改革史上沒有先例,並稱之為“一個公共政策管理的典型案例”,從而帶動省市縣一體推進,重塑財政資源配置方式,倒逼政府及部門行為模式的轉變。
財政幹部能力建設變革性推進。從政治引領,從基礎抓起,從能力著手,財政經濟分析、財政科研、財政大講堂、高端會計人才培養、財政沙龍等多點並進,財政幹部廣泛運用工業互聯網思維、思維導圖工具等,分析研究財政工作,想透、説清、做實財政政策,財政幹部理財理念更加優化,專業化能力大幅提升。省委對專題分析多次予以批示肯定,省政府對財政沙龍做法給予高度肯定,要求在全省推廣。
五個成效穩經濟、保民生
去年,安徽財政穩經濟政策精準實施。頂格執行國家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新增減稅降費退稅1276.9億元,有力減輕市場主體負擔。1725億元直達資金及時下達,支出進度位居全國前列,直接惠企利民。爭取新增專項債限額1615億元,是全國第三個完成發行任務的省份,支出進度目前位居全國第2,有力支持1146個項目建設,投資撬動比例達到4.2倍。
重大戰略任務有力支撐。圍繞一産“兩強一增”,強化財政投入保障,撥付77.7億元支持鄉村振興,績效評價的6項指標全部為A,獲“優秀”等次,獲得中央財政獎勵資金7.3億元。圍繞二産“提質擴量增效”,注重財政政策資金引導,全省財政科技支出增長22.2%,有力支持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助推我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方陣;實施製造業融資財政貼息政策,撬動金融資本102.6億元。圍繞三産“鍛長補短”,爭取中央服務業資金居全國第8位,統籌250多億元,推進交通強省、“四上安徽”等建設,促進商貿流通服務業高品質發展。同時,下達轉移支付資金3147億元,佔市縣支出43%,有效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皖北振興等重大戰略任務實施。
基本民生短板加力補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撥付859.9億元辦好20項民生實事,投入60.8億元支持實施10項暖民心行動,下達42.5億元支持加快推進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建設,讓群眾更加有得有感。以超常規舉措支持教育發展,明確到2030年分年度分階段分學段的投入增長計劃,全省財政教育支出同比增長8%,進一步縮小了生均經費與全國平均水準的差距。醫療衛生短板有力補齊,全省財政衛生健康支出807.2億元、同比增長10.3%,統籌10.7億元支持我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有力解決省內看病難、患者外流的難題。全省生態環保類支出201.2億元,促進全面綠色轉型發展。
財政資源配置系統重塑。全面改革2023年預算編制方式,省級147個預算部門壓減項目數482個、壓減率18.1%,平均每個部門減少3.3個項目。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紮實起步,為改革算清了資金賬、政策賬、長遠賬。政府公物倉平臺正式上線、被列入全國試點,較早實現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大批量調配資産;通過多種舉措盤活低效閒置資産現值近80億元,大幅提高資産利用效益。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臺創新搭建,實現企業申報、部門審核、預警審核和資金兌付的“一網通辦”。
財政全面從嚴治黨一以貫之。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制定《行動方案》,繪就未來五年財政工作藍圖。健全向省委報告財政重大事項工作機制,清單化、閉環式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涉及財政任務。專門召開改進工作作風專題組織生活會,成立重大事項提速提效抓落實專班,採取“日常活力值+年度創新榜、基礎榜、排位榜”的考核模式,推動財政作風優化轉變、幹事熱情迸發。(記者 汪喬)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