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遺與傳播——彝族賽裝文化傳承創新”主題論壇在雲南楚雄永仁縣直苴村舉辦,八位專家學者就賽裝文化的傳承創新建言獻策,論壇從彝繡商業發展路徑、賽裝文化傳承與活化、鄉村旅遊與民族節慶旅遊、陽光康養勝地打造等多角度探討活化“文化IP”創新之路,議題內容權威性和專業性並重,以期提升與傳播彝族賽裝節品牌影響力。
永仁彝族賽裝節主題論壇現場
中共楚雄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李汶娟在致辭中表示,舉辦此次論壇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斷助推彝族賽裝節成為推進全州旅遊文化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進器和民族文化對外宣傳的平臺窗口,把楚雄州打造為全國民族刺繡示範州和全省文化産業重要支撐區,為全州經濟社會高品質跨越式發展作出貢獻。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總編輯田靜提到,此次論壇將圍繞創建一個論壇、塑造一個品牌、助推彝族賽裝文化IP發展三個方面展開,雲南日報報業集團依託強大的媒體矩陣優勢,通過主流價值拉動非遺文化傳播流量,讓雲南的非遺文化“生動化、立體化、大眾化”,為雲南非遺文化傳播貢獻“雲媒”力量。
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原主任、非遺專家尹家玉認為,彝族賽裝節具有研究彝族制度變遷的歷史價值,充分體現了彝族愛美比美的民族性格,對於強化彝族民族自我認同、促進社會和諧有重要意義;賽裝節守正創新,近年通過建立完善名錄體系、形成非遺傳播品牌、非遺賦能産業發展等系列非遺保護實踐,而且取得了豐碩成果。
中共楚雄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李汶娟
雲南財經大學首席教授、旅遊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旅遊規劃中心主任明慶忠以《弘揚世界民族服飾文化 打造中國陽光康旅勝地》為題,以彝繡賽裝“特色IP”打造為出發點,將永仁縣中和鎮打造成世界民族服飾文化旅遊小鎮,突出永仁“康養+旅遊”優勢,重點圍繞永仁康養産業發展方向,通過“四季康養”品牌的打造促進永仁全方位發展。
鄉村旅遊是新時代旅遊發展的重要載體、旅遊政策的聚焦點。雲南省級教育名師、省旅遊學科帶頭人竇志萍指出,基於賽裝文化傳承創新,要講好非遺資源、民俗、生活、文化和發展故事,對接市場做精項目和生産旅遊産品,助推鄉村經濟發展。
國家開放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楊彥鋒
國家開放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楊彥鋒講述了《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與實踐》,分享了發展鄉村旅遊將會成為推動鄉村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彝繡未來有望將成為雲南標誌性旅遊商品,再通過嫁接旅遊民宿經濟,從而促進永仁社會、文化、經濟、生態等全方位振興。
雲南省旅遊規劃研究院學術管理部負責人楊曉提出,從旅遊行銷角度來看,賽裝節是其他地方難以複製的文化旅遊節慶,也是有溫度、可信任、能産生交互的優質文化“旅遊IP”。永仁縣以賽裝節作為吸引旅遊流量的窗口和平臺,發揮“互聯網平臺+旅遊達人”作用,激發傳播渠道活力,連通流量矩陣與産品矩陣,形成旅遊閉環,以社群運營反饋促進旅遊接待體系完善。
雲南省社科院民族學所副研究員、博士宋磊就彝繡文化産業發展分享中指出,彝繡在雲南省“金木土石布”發展中具有引領性和示範作用,有望成為我國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構成部分,建議從創意設計、資金引進、品牌創立、市場拓展、彝繡産業走出去和持續傳承等方面提升彝繡文化産業影響力。
雲南省旅遊規劃研究院學術管理部負責人楊曉
雲南民族大學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陸生在論壇中探討彝繡在南亞東南亞地區商業發展的途徑,針對性提出彝繡文化如何建立對外宣傳、彝繡商品轉化、商品大眾化設計、設計師國外采風、商品等級評價和行銷模式,從實操環節詳細闡述彝繡産業對外發展的未來。
納蘇品牌創始人樊志勇在論壇中暢談彝繡産品的現代商業設計,針對目前手藝人市場化意識薄弱、行銷手段單一、品控缺乏等市場痛點,結合研發、推廣、消費等實操經驗,分享了能引發市場共情的彝繡商業設計成功案例。
從“指尖藝術”到“指尖經濟”,此次論壇作為中國·永仁2023年直苴彝族賽裝節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乘借“賽裝之源”東風,在田野之間論道,不僅多方面深度展示了非遺傳承的創新案例,更在方寸之間助推彝繡産業創新發展,有力彰顯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文化自信。
此次活動由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南報業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共楚雄州委宣傳部主辦,中共永仁縣委、永仁縣人民政府承辦。據了解,這是首次在賽裝節活動中舉辦文化論壇,楚雄州將把“非遺與傳播”主題論壇打造成“文化IP”,在之後的重要活動中,陸續推出相關係列論壇,讓更多專家學者為楚雄州文化高品質發展藍圖出謀劃策。(文/圖 繆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