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成就,振奮人心——
在營養調控關鍵技術加持下,奶牛平均每天多産7公斤奶,日單産達41公斤。
使用“巴麥13號”優質專用小麥品種,每畝增産近100斤,每年為“中國碗”增添近億斤糧食。
這力量,顛覆産業——
世界首創的“氫基熔融還原法”,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萬噸,産生的高溫可燃氣體被二次利用發電,每小時向電網送電4萬千瓦時。
第四代地下氣化採煤技術,集建井、採煤、氣化工藝于一體,實現了5個“世界首次”,讓“採煤不見煤”的神奇境界變為現實。
科技創新,賦予這片熱土更多的精彩、更硬的底氣、更強勁的動力。
內蒙古科技創新活力從何而來?那份激勵、那份感動仍歷歷在目——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深情牽掛內蒙古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後3次到內蒙古考察,連續5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歷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為內蒙古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擘畫藍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內蒙古煥發強大的信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聚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緊扣産業鏈部署創新鏈,不斷強化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上升至全國中等創新地區梯隊,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引領北疆大地奔騰向前、亮麗蝶變。
識變應變 主動作為
激活內蒙古科技創新“一池春水”
一個地區,勇於創新,才是希望的熱土。
曾幾何時,內蒙古産業發展依賴資源,挖煤賣煤、挖土賣土,資源密集、産業低端、結構單一,“羊煤土氣”一度成為標簽。
如今,一個顏值亮麗、動能強勁、産業多元,蘊藏勃勃生機的內蒙古,橫亙祖國北疆。
這亮眼的變化,源於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源於面向未來的識變應變、主動作為。
內蒙古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撐自治區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立足創新基礎薄弱、能力不足實際,內蒙古不僅勇於出硬招,更舍得下血本。
推動創新要素由“聚合”向“聚變”,讓創新鏈條“活”起來——
佈局戰略科技力量, 3個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落地;
緊扣8大産業集群和16條重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一批重點科技項目、重大示範工程佈局實施,集中攻克制約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
實施創新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行動,企業牽頭實施科技重大專項比例達到83%,2022年區內龍頭企業牽頭組建24個創新聯合體揭榜攻關。
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讓創新加速“跑”起來——
實施研發投入攻堅行動,“科技興蒙30條”“人才30條”等重大政策落地,啟動“揭榜挂帥”“賽馬”新機制,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首次推選3家高校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進一步強化科技激勵的若干措施、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等新政接續出臺,打造更富活力的科研生態。
路徑打通,創新生態的“一池春水”活起來了。
緊扣産業鏈 部署創新鏈
為內蒙古産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行進在今天的內蒙古大地,從工地到車間,從實驗室、研發中心到工業企業、廠礦園區,創新無處不在。
時刻牢記囑託,內蒙古明白,推動、落實、完成“五大任務”的核心力量,必然離不開科技創新。肩負高品質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打造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等重要使命,內蒙古統籌創新資源,全局設計,重點佈局。
煤炭保有資源量、風能資源居全國第一位,太陽能資源居全國第二位,內蒙古發展現代能源經濟優勢得天獨厚,也為新能源技術的研究推廣提供了絕佳“試驗場”。在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全球首個零碳産業園、內蒙古首個碳中和研究院落地;踐行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戰略,第四代地下氣化採煤技術在唐家會礦區落地,讓傳統露天礦實現“採煤不見煤”的最高境界;世界首套萬噸級二氧化碳制芳烴工業試驗項目演繹從“一塊煤”到“一匹布”的華麗蝶變;將二氧化碳永久地質封存,相當於一年“種下”1900萬棵樹!包鋼集團200萬噸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示範項目捕集麥爾茲窯和熱風爐的二氧化碳應用到工業生産、食品利用、空氣製冷等其他領域,開闢出一片低碳全産業鏈發展的藍海……
為“中國碗”裝滿“塞外糧”,以科技之翼助力農強牧興産業騰飛。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致力打通“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鏈條技術攻關;蒙草集團牽頭26家區內外相關行業單位成立創新聯合體,聚焦一粒種子、一棵草的自主創新,蓄力打好種業翻身仗;以小麥和肉羊為主導産業的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初具規模,正在全力推動河套灌區研究院等十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開展品種選育、鹽鹼地改良等十大關鍵技術攻關,實施“萬畝硬質小麥”“十萬隻肉羊高效養殖”等十大科技成果示範;克隆胚胎的生産效率提升了30%以上,移植受體妊娠率較國內技術平均效率提升1倍,去年底,兩頭克隆牛“優優”和“星星”的出生備受關注;濃縮乳清蛋白製備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高産奶牛種用胚胎植入前全基因檢測技術提升育種效率25%……
厚植“北疆綠”、增色“中國藍”,科技之劍讓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在呼倫貝爾草原,中科院A類戰略先導專項“創建生態草牧業科技體系”草原牧區示範區建設如火如荼,從退化天然草地的快速恢復改良、高産穩産的人工草地建植、優質草産品加工等重點領域入手,打造生態草牧業全産業鏈科技支撐體系與綠色發展模式,服務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在興安盟阿爾山,“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系統研發與集成示範”科技重大專項為森林防火裝上科技“慧眼”,為國家制定防災減災工程規劃、實施防災減災措施,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提供技術支撐與示範樣板;內蒙古第一顆遙感衛星“內蒙古一號”發射升空,為內蒙古構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生態監測新格局……
資源有限,創新無垠。一次次技術革新開天闢地,一場場産業變革“追風逐日”“鏈”上起舞,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走進應用場,轉出新動能。
與國家共擔當 與時代同前行
創新型內蒙古建設一直在路上
五四青年節當天,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與資源環境學院師生代表齊聚一堂,校黨委書記陳永勝帶領師生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的回信。
內蒙古的科技小院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內蒙古農業大學佔了將近半數。這些科技小院面向農牧業領域重大需求,引領廣大師生深入一線服務鄉村振興。廣大師生表示,切實把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轉化為服務自治區農牧業現代化建設和助推“五大任務”的強大動力和生動實踐。
牢記總書記囑託,勇立時代潮頭,勇擔家國重任。全區30萬科技工作者不斷超越自我,挑戰未知,以奉獻精神和家國情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力爭實現越來越多“從0到1”的突破。
“把科技成果運用到國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把創新的論文寫在大地上,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責無旁貸。”自治區“一湖兩海”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負責人、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王立新堅定地説。
隨著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順利發射,內蒙古地區的12家單位56份實驗材料搭載飛船升空,一批綠色、高效、優質的種質資源正在孕育能量,為經濟主戰場提供航天科技支撐。
作為內蒙古承接國家“東數西算”工程的重大項目,中國電信雲計算內蒙古信息園建成後,具備超過10萬機架的裝機能力及超過100萬台伺服器的雲計算能力,將成為中國最大的雲計算園區。
……
新時代波瀾壯闊,新征程使命光榮。內蒙古將勠力同心、真抓實幹,推動科技創新加快賦能高品質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成創新型內蒙古作出更大貢獻。(內蒙古日報記者 白蓮)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