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五河民歌傳承發展專題研討會在合肥召開
2023-09-18 11:37:0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查宛昕責編:趙瀅溪

  9月17日上午,由蚌埠市五河縣委宣傳部主辦、合肥市蚌埠商會承辦的五河民歌傳承發展專題研討會在合肥市天鵝湖大酒店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五河民歌的起源、傳承、發展、創新等內容展開熱烈討論,為民歌發展獻計獻策。

五河民歌傳承發展專題研討會在合肥召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918090004

與會嘉賓熱烈討論 供圖 五河縣委宣傳部

  近年來,五河縣委、縣政府領導調度重視五河民歌的傳承、發展、繁榮。自2001年開始,歷年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議均把包括五河民歌在內的民族民間文化列入工作報告。在縣委宣傳部大力支持下,五河縣文化和旅遊局始終把蒐集、挖掘、整理五河民歌作作為主要工作任務,目前已編印出版《五河民歌選》兩輯,縣文化館還于2019年建立了五河民歌數據庫。自2007年首屆“通城國貿杯”五河民歌會起,到目前已成功舉辦九屆五河民歌會,今年年底將舉辦第十屆。組織優秀民歌手參加全國、全省的民歌大賽,讓五河民歌的影響不斷擴大,知名度不斷提高。

  五河民歌是活的歷史見證,傳承、保護、弘揚五河民歌,對於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培育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向社會全面展示真實、立體、發展的五河,提升五河整體辨識度和影響力有著重要意義。

  五河民歌是流傳于五河縣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傳統民歌形式,有勞動號子、秧歌(田歌)和小調三大類,其中以小調類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特色。其表現以演唱和白口為主,兼有獨唱、對唱、説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淮河流域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典型代表之一。

  2006年,五河民歌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6月,以《摘石榴》《打菜苔》《五隻小船》《大米好吃要把秧栽》等為代表的五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0年2月,著名歌手祖海將《摘石榴》唱進維也納金色大廳。2019年11月,五河民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五河民歌傳承發展專題研討會在合肥召開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0918085941

現場表演 供圖 五河縣委宣傳部

  五河民歌手薛勝友、王芹,青年琵琶演奏家王珂玥現場表演了《摘石榴》《打菜薹》等曲目。

  研討會上,專家嘉賓就五河民歌的形成演變、音樂文化藝術特色和價值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就五河民歌的保護傳承,以及文旅融合等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與會嘉賓表示,將加強與五河縣的溝通聯繫,在民歌傳承、保留、改編的基礎上,培養當代民族聲樂人才,讓五河民歌更好地傳承下去,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文 劉旭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