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沙海中最動人的色彩。內蒙古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的省區之一,也是我國防沙治沙工作的重點地區。
今年9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舉辦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3年宣傳活動在內蒙古開展,活動的主題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下,茫茫沙海正在披上綠裝,群眾也享受到生態改善帶來的紅利。
“綠進沙退”,茫茫沙海披上綠裝
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的國營新華林場,小葉楊、紫穗槐、楊柴等枝葉繁茂,林場綠意盎然。
副場長葛文斌介紹,林場的沙地原為黃河故道堆積的流動、半流動沙丘。從1960年建場開始,林場職工投身防沙治沙,結合“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低質低效林改造等生態工程,持續提高森林覆蓋率。
“通過三代林場人的努力,有效治理了流沙對農田、村莊的危害,實現‘綠進沙退’,形成了穩定的生態系統。”他説。
林場附近紅旗村的村民黨建國説:“從前風沙很大,春天莊稼苗剛長出來,一場風沙過去,有的被風刮走、有的被沙掩埋。近年來,隨著林場種的樹越來越多,村裏的耕地面積增加,風沙天減少,村民可以踏踏實實種糧了。”
在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多倫諾爾鎮新民村的馬雲平最喜歡去林子裏看看。滿山的綠色,讓人想不到這裡曾是一片荒涼的沙地。
多倫縣位於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縣境內分佈著三條大沙帶,過去春季風沙多、危害大。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的實施,多倫縣生態建設加速推進。
馬雲平和家人承包了3700多畝流動沙丘,跟沙地較上了勁。沒有治沙經驗,他們摸索著用樹枝等打網格固定住沙丘,就花了3年時間。沙地裏沒有水,他就趕著馬車拉水,人工挑水澆灌樹苗。
拼版照片:上圖是翻拍的馬雲平承包的沙地(2000年資料照片);下圖為2018年8月10日拍攝的沙地治理之後的場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沒想到,我們能把沙地變成現在的模樣。”馬雲平説,如今林子裏有狍子、狐狸等野生動物,以前枯了的泉眼又重新冒出水來。
20多年的光陰裏,千百個“馬雲平”的堅持,讓多倫縣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升至37.9%,實現從“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的巨變。
沙海掘“金”,生態建設富民增收
位於烏蘭布和沙漠東部的磴口縣,是我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記者在一處光伏治沙基地看到,一排排光伏板整齊列隊,光伏板下和板間的空地上,一叢叢梭梭苗在迎風擺動。
磴口縣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説,這片佔地3000畝的光伏基地,目前已建成發電,光伏板間栽植了檸條、梭梭等,努力探索實踐“光伏+林草”生態治理協同發展模式,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贏。
據介紹,近年來,磴口縣抓住光伏産業發展的新機遇,利用沙漠豐富的光能資源,大力發展光伏綠色清潔能源,通過“光伏+生態治理”做到“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開啟了“借光治沙”新模式。
除了結合光伏産業,當地還探索發展防沙治沙與中草藥材、特色林果等産業結合,讓更多“沙生産品”給沙區群眾拓展增收渠道。
今年9月10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拍攝的樟子松林(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今年夏天,李玉民家的農家樂生意火爆。“七八月高峰期,40多個房間都住滿了。”
農家樂所在的大孤山村,毗鄰多倫湖景區、灤源湖景區,不遠處就是多倫縣的百萬畝樟子松示範區、退耕還林示範區,是個綠水青山、風景秀美的地方。
大孤山村委會所在的曲家灣,農戶近年來嘗到了生態建設的“甜頭”,僅林業收入一項人均增收4000元。曲家灣漁村還逐步成為多倫湖景區旅遊服務的“承接區”。
“以前我們這裡風沙大,哪會有客人來。”李玉民説,近年來生態好了、風沙少了,生態旅遊才發展起來。村裏開起了十幾家農家樂,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持續接力,久久為功推進生態建設
今年6月,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在巴彥淖爾市召開,部署了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等三大標誌性戰役。
荒漠化治理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內蒙古作為全國防沙治沙的重點地區,下一步生態建設要如何推進?
“持續接力,久久為功”,奮戰在防沙治沙一線的人們,給出了答案。
在多倫縣南沙梁的樟子松林,地面上落了厚厚一層松針。多倫縣林草局副局長李岩扒開松針、用手挖了幾下,就露出了地下的沙土。“生態仍比較脆弱,一旦管護不好,就很容易退化,必須久久為功。”
多倫縣提出,下一步要重點對境內流動沙地1.72萬畝、半固定沙地0.23萬畝、固定沙地中的中度沙化地8.53萬畝,實行工程措施全覆蓋,堅決提前打贏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
在國營新華林場,葛文斌説要總結60多年三代林場人的防沙治沙經驗,把林場剩餘的1萬餘畝土地改良後再種樹,著力發展綠色經濟,努力將林場打造成為全國示範林場。
在磴口縣,當地堅持因地施策、因害設防、劃區分治,已經構建起與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理相適應的防沙治沙體系,提出要力爭2030年完成168萬畝的沙漠治理任務,實現縣域荒漠化治理全覆蓋。(記者高敬、貝赫)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