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內蒙古各級財政繼續加大農業領域投入力度,截至8月底,全區農林水支出已達到513億元,約佔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4.1%。各級財政用真金白銀、實實在在的行動,力促糧食豐收、農民增收,努力描繪今秋好“豐”景……
提升種地信心,引導農民願種糧。種地的信心,對端牢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為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合理保障種糧農民收益,春耕伊始,自治區財政即發放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5.7億元,讓實際種糧者穩定了預期。截至8月底,已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近60億元,資金直接發放給廣大農戶,釋放了重農抓糧的積極信號,讓農民群眾自覺保護耕地、提升地力。
建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多産糧。糧食數量是糧食總體安全的核心指標。2023年,自治區財政累計下達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資金43.4億元,支持建設高標準農田約400萬畝。自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全區累計建成已達到5000萬畝。數據表明,這5000萬畝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用不到40%的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産出了全區近70%的糧食,成為促進我區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因素。
落實農機補貼,現代機械促增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年,自治區財政已累計安排補貼資金17.1億元,支持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截至目前,全區已受理申請補貼機具約9.5萬台套,受益農牧民和農牧業生産組織約8.7萬戶,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近90%。這些現代化設備加入生産“隊伍”,提高了效率,節約了成本,讓大面積種地、規模性種植變得更容易,為我區農業現代化增添了動力,也為促進我區農牧業高品質轉型發展、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推廣高新技術,鉚足幹勁産好糧。糧食增産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自治區財政聚焦“藏糧于技”戰略,下達高素質農牧民培育資金8924萬元,以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産型和技能服務型為導向,努力讓農民掌握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安排種業振興資金1.5億元,實施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籌措農業産業發展資金5.35億元,支持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建設;下達資金18.54億元,支持全區糧豆輪作項目實施。撥付耕地品質提升資金1.36億元,支持化肥減量增效等項目;推廣深松整地、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實用技術,唱響科技興糧主旋律,讓科技的衝勁帶著種子破土,將豐收的力量置於大地深處。
農業保險護航,大地普收安心糧。截至目前,全區三大糧食作物投保面積達到6752萬畝,累計安排農業保險費補貼資金43.87億元,其中自治區財政補貼資金18.15億元,促進農民防災減損、持續增收。繼續積極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1-9月,全區政策性農業保險簽單保費63.16億元,同比增長8.71%,累計為219萬農戶提供風險保障2800億元。全區地方優勢特色農業保險險種已達22個,農戶受益面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護航,調動了生産積極性,解除了農民種地的後顧之憂,形成了確保糧食安全的“穩定器”和“安全網”。
改善收儲能力,增加效能廣積糧。安排優質糧食工程專項資金5023萬元,支持企業升級改造倉儲設施,完善糧情在線監測和智慧化控制功能,提高收儲環節糧食品質保障能力。推動糧食企業使用低溫烘乾、節能環保等工藝及裝備,提升糧食企業現代化加工和管理水準;支持企業升級改造糧食加工生産線,實現糧食生産加工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化,大力提升企業産能和效率。(文 伊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