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採訪中展示稻田螃蟹。 翁牛特旗融媒體中心記者 趙建新 攝
“什麼,咱翁牛特旗也産螃蟹嗎?”
“沒錯!就在稻蟹共生試驗田。”
9月23日,記者來到翁牛特旗海拉蘇鎮稻蟹共生試驗田,放眼望去,一派豐收景象。
稻田裏,飽壯的稻穗泛黃低垂,一隻只活潑矯健的河蟹揮動著蟹鉗“橫行霸道”。看到有人過來,小河蟹們迅速狡猾地潛入水中。合作社負責人谷金雷以閃電般速度按住一隻河蟹,隨後麻利地從地上撿起來。
“你看這河蟹多肥吶,足有3兩!剛買回時還是扣子大的蟹苗,現在都長到拳頭大了。”谷金雷説,今年他種了500畝水稻、養了14000多斤河蟹。他多次赴外地學習,慢慢摸索總結稻蟹共生的經驗,成為鎮裏稻田養蟹“第一人”。
前來買河蟹的人絡繹不絕,從早上9點到中午12點,谷金雷在3個小時內賣了近300斤河蟹。“他家的河蟹肉質肥美,蟹黃飽滿,我是吃上癮了!”前來購買河蟹的海拉蘇鎮居民代軍在一旁説道。
“再有一週左右,我們開始收割水稻。今年水稻加養蟹,一畝地能增收1000元左右。”谷金雷説,自家的稻米每年也供不應求,還未成熟時,就已被預購一空。不打農藥,以有機肥為主,讓谷金雷除了收穫肉質肥美的河蟹外,還種出了綠色優質水稻。
“現在,我們掌握了新的養殖技術,成功培育出6000隻扣蟹,以後不用去盤錦購買了。明年,我要把‘稻蟹共生’試驗田規模擴大至800畝,繼續帶動合作社社員擴大增收。”谷金雷信心十足地説。
“稻因蟹而優,蟹因稻而貴。”海拉蘇鎮鎮長朝格吉樂圖對這種新型“稻蟹共生、一地兩用、一水兩養”的立體生態農業模式讚不絕口。
朝格吉樂圖説,海拉蘇鎮是赤峰市“紅山稻”最大的主産區,水稻種植面積達8萬畝。秋收後,他們將按照稻蟹種養的標準完成萬畝土地流轉、土地整治等前期準備工作,2024年全面實施萬畝稻蟹種養田項目。
翁牛特旗地處西拉沐淪河南岸,雖然有大片沙漠,卻來水充裕,日照充足。這裡種植水稻歷史悠久,目前,種植水稻面積超過20萬畝,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內蒙古日報記者 魏那 王塔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