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呼倫貝爾海拉爾機場
作為低空經濟的主導産業,無人機産業在我國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當無人機技術在各行各業內被廣泛應用,作為與無人機息息相關的民航業,是如何實現無人機技術與行業無縫對接的呢?
在呼倫貝爾機場,無人機智慧巡檢成為了呼倫貝爾機場向智慧機場邁進的重要一步,助力著呼倫貝爾機場安全高效運行。
用無人機打破傳統巡檢之困
“日常的巡檢工作中最突出的兩個問題就是檢查效率和工作環境。”無人機智慧巡檢項目組負責人付振偉在介紹巡檢工作時説道。受巡檢位置地形和人員視覺範圍的限制,巡檢過程中容易出現監管盲區和死角,隱患排查工作具有一定難度。此外,呼倫貝爾的冬季室外溫度基本保持在零下30度,巡檢人員經常頂著寒風進行作業,人工開展一次供電線路巡檢大約2小時完成,13公里的線路上,部分區域積雪厚度達到50公分,有時完成巡檢後手腳已經被凍麻。正如付振偉所説,傳統的人工巡檢方式檢查效率低、工作環境差,這兩個痛點一直困擾著巡檢人員,難以高品質完成本職巡查工作。
2021年,呼倫貝爾機場積極響應內蒙古機場集團科技創新工作號召,針對巡檢工作中的痛點,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提出“科技技術代替人力”的想法,將無人機技術引入機場保障體系,嘗試利用無人機進行巡檢,傳統巡檢之困迎來了新的解法,“無人機智慧巡檢”應運而生。憑藉緊跟發展潮流的思路和先進的科技手段,無人機智慧巡檢有效提升了巡檢工作的效率並受到多方關注,最終在2021年獲得“內蒙古機場集團科技創新一等獎”。
從技術升級到全面推廣應用
起初,無人機智慧巡檢只計劃應用在供電線路、助航燈光和圍界等巡查項目場景,但隨著無人機技術的迭代升級,呼倫貝爾機場不斷探索,目前還可以實現凈空巡查、跑道道面巡查、飛行區施工現場監管和無人機植保等共計10個項目場景的應用,通過對“低空+”應用場景的拓展,為機場安全、高效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除了滿足多場景應用外,無人機更是搭配了各式各樣的科技裝備。高清攝像頭、紅外熱成像儀等多種感測器,使其能夠實現廣角拍攝、變焦攝像和鐳射測距功能等功能,快速獲取目標區域的詳細信息後,將信息實時傳輸至地面控制中心,為巡檢人員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
讓無人機在機場飛起來只是基礎,如何讓無人機在機場安全地飛才是關鍵。呼倫貝爾機場黨委書記李新在談到無人機智慧巡檢管理時説道:“硬體設備與管理制度同步適配,機場與管理單位協調聯動,才能使這一創新技術提升機場的安全運行裕度。呼倫貝爾機場已經制定了詳細的無人機智慧運行保障流程,與空管站和空軍單位搭建了有效的協調聯動機制,建立了完整的應用和管理體系,目前,已經做到了無人機在機場的應飛盡飛、安全飛。”
為了深化科技創新項目的提質成果,2023年,內蒙古機場集團統籌部署,將呼倫貝爾機場作為試點單位,由集團公司統一採購無人機智慧巡檢服務,並在集團範圍內全面推廣應用。目前共有通遼、包頭等5家支線機場覆蓋應用,構建起了無人機科技應用的智慧生態體系。
科技應用實現效能革命
應用無人機智慧巡檢,最關鍵的優勢在於對保障工作品質的提升,機場飛行區的安全管控實現從“人海戰術”到“智慧感知”的跨越式升級。
付振偉介紹説,採用人工方式進行供電線路巡檢,需要2小時完成巡檢,應用無人機後25分鐘即可完成全覆蓋巡檢,凈空巡視檢查區範圍內巡視時間由3小時提升至1小時。在各類應用無人機的場景巡檢中,效率提升普遍在60%-80%,並且通過無人機智慧巡檢,對機場凈空保護區內疑似超高建(構)築物排查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大幅提升,眾多潛在的安全風險能夠被提前發現並妥善處理,為機場的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與人工巡檢相比,除了提質外,應用無人機智慧巡檢在節約成本上也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呼倫貝爾機場無人機開展巡檢工作累計飛行2591次,飛行時長累計29832分鐘,較人工巡檢每年節約油耗約4.8萬元。而且,應用無人機智慧巡檢,也為機場節約了每年約64萬元巡檢人員的人工成本,這不僅體現了無人機智慧巡檢在經濟成本上的巨大優勢,更意味著機場在管理創新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
在發展低空經濟和科技驅動發展的雙重利好政策推動下,呼倫貝爾機場正摸索著低空經濟與科技創新技術的深度融合路徑。
“呼倫貝爾機場將持續深化‘無人機+’戰略,以智慧巡檢為支點,積極探索與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撬動安全管理、運行效率、服務品質的全面升級,努力構建更加完善、高效的智慧機場運維體系。”呼倫貝爾機場總經理李鵬説。(文 伊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