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故堆遺址文物交接儀式在蚌埠五河縣舉行,此次活動旨在加強地方文物保護與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將其在老故堆遺址考古工作中發掘並完成修復的54件(套)文物,正式移交給五河縣博物館。這些文物將充實縣博物館的館藏,並計劃向公眾展出。
帶蓋陶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負責人張東博士,五河縣政府副縣長劉佔亭,以及市、縣文化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同志參加了此次交接儀式。
在交接儀式上,張東首先對移交的文物情況作了説明。他介紹,這批修復的文物包含了遺址不同時期的典型器物,如陶鼎、陶豆、陶壺及一些存儲用的陶罐,此外還有少量玉器和石器。張東認為,從這批文物中可以看出,五河地區在約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初期階段,已表現出南北文化融合的特點,這與現代五河城市的起源存在關聯。
隨後,劉佔亭宣佈文物移交儀式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代表與五河縣博物館代表共同簽署了相關文書,完成了文物移交程式。
單把陶杯
據悉,老故堆遺址位於五河縣沫河口鎮沫河口村北,南洛高速入口東1.5公里處。該遺址于2008年被發現,總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考古資料顯示,遺址的文化堆積年代跨度較大,上限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約4000年前後(相當於山東龍山文化晚期),並有存在更早遺存的可能,下限則延續到漢代早期。在遺址內,考古工作發現了灰坑、灰溝、燒土等古代人類活動遺跡。
老故堆遺址的考古工作,為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也填補了五河縣在該區域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上的一項空白。據統計,該遺址已發現商周及新石器時期墓葬11座,累計出土各類文物200余件(套),主要為玉器和陶器。此前,五河縣博物館已展出該遺址出土的文物14件(套)。此次新移交的50余件(套)文物,也已納入縣博物館的展陳計劃。
帶蓋陶壺
五河縣博物館負責人徐波表示,老故堆遺址修復文物的入藏,補充了博物館的館藏。博物館方面計劃利用這批文物進行更好的展示,推出精品展覽,並考慮開發相關的文創産品和數字化展陳項目,以更好地宣傳五河地方歷史。
根據現有考古資料,五河縣境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分佈較多,除了老故堆遺址,還有臺子山遺址、大程村遺址、韓莊遺址等。這些遺址中普遍出土了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錛和鑽孔石器,這些是當時先民使用的生産生活工具。同時,也發現了豐富的陶器遺存,包括夾砂紅陶、磨光黑陶、白陶等不同陶質,器形有鬲、鼎足(有扁狀、鴨嘴狀、錐狀等形態)、罐、缽、盆、壺、豆、釜、器座、杯等,陶器紋飾以籃紋、刻劃紋和弦紋較為常見。
陶豆盤
特別是在玉器方面,五河縣臺子山遺址和老故堆遺址均有出土。這些玉器種類包括玉璜、玉瑗(古代祭祀或佩戴用品)、玉璇璣(有學者認為是古代觀測儀器)、玉鉞(一種象徵權力的禮器),以及玉鐲、玉環、玉珠飾、玉墜飾和玉錐飾等作為配飾的玉器。這些玉器的發現,反映了新石器時期五河地區手工業具有一定的發展水準,也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特定的禮儀制度。
此次老故堆遺址文物的移交,是五河縣加強文物保護、活化利用文物資源的一項具體措施。通過對這些出土文物的妥善保管、系統研究和有效展示,將有助於更深入地揭示五河地區的歷史面貌,為公眾提供了解地方文化的途徑,並對促進當地文化事業和相關産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文/圖 王立春 沈珺)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