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印象內蒙古     |       一帶一路     |       老外在內蒙古     |       103旗縣
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左旗:千年輪牧智慧繪就草原生態與發展新圖景
2025-06-14 15:07:4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烏日娜責編:顏觀潮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廣袤的草原上,一場跨越千年的生態遷徙正于新巴爾虎左旗罕達蓋蘇木上演。2025年盛夏,60余戶牧民驅趕著上萬頭牲畜,從冬季牧場向12萬畝的古日班賽罕夏營地進發。這片被稱為“三美之地”的夏營地,因山美、水美、草原美而得名,不僅是呼倫貝爾山地草原向草甸草原過渡的生態核心區,更是全國現存不多的天然草原夏營地之一,見證著遊牧文明與自然生態的千年默契。

新巴爾虎左旗遊牧轉場:千年輪牧智慧繪就草原生態與發展新圖景_fororder_圖片1

呼倫貝爾草原

  科學輪牧:草場修復的生態密碼

  古日班賽罕夏營地承載著草原民族世代積累的生態智慧。作為生態過渡帶的核心區域,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記錄著遊牧文明與自然達成的和諧共識。當地近千年來遊牧習俗衍生出的冬夏兩季輪牧生産方式,讓12萬畝夏營地在每年6-9月集中放牧後,迎來長達8個月的冬季休牧期,為草場提供了寶貴的自然修復時間。

  據新巴爾虎左旗農牧業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實施輪牧制度後,草場植被覆蓋度顯著提升至75%,乾草産量較固定放牧區高出30%,草原生態系統實現了自然修復的良好態勢。正如當地牧民所言:“大家集體轉場到夏營地後,一直到9月末都在這裡生産生活,這樣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草原。”這種時空輪轉的放牧模式,讓草原生態系統獲得了完整的呼吸節律,展現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態保護理念的完美契合。

  文化賦能:傳統與産業的創新融合

  輪牧制度的持續實踐,不僅重塑了草原生態,更重構了牧民的經濟邏輯,催生出獨具特色的草原文化産業。在“歌遊內蒙古 夏至呼倫貝爾”遊牧遷徙季期間,新巴爾虎左旗重點打造了集攝影、文化、遊牧體驗于一體的草原深度遊目的地,讓古老的遊牧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晨曦中的廣袤草原上,潔白的蒙古包炊煙嫋嫋,數萬頭牛羊轉場時如金色洪流般的震撼場景,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紛至遝來,使這裡成為拍攝“詩級大片”的“網紅聖地”,並催生了專業的攝影基地。遊客可以沉浸式體驗住蒙古包、擠牛奶、熬奶茶等遊牧生活,在“遊牧記憶”實景展示區感受制氈技藝、品嘗非遺美食,觀看極具民族特色的巴爾虎婚禮實景演出。白天,遊客可以自駕或乘坐馬車穿越草原多地貌,體驗馴馬文化與研學活動;夜晚則可以入住設施完善的蒙古包,欣賞銀河橫跨天際,圍著篝火學習蒙古族歌舞,仰望璀璨星空,盡享全天候的草原奇妙之旅。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旅遊深度融合的模式,不僅為牧民開闢了新的增收渠道,也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和傳承寶貴的遊牧文化。

新巴爾虎左旗遊牧轉場:千年輪牧智慧繪就草原生態與發展新圖景_fororder_圖片2

呼倫貝爾草原的成為出片的“網紅聖地”

  草畜平衡:生態與經濟的雙向奔赴

  在守護草原生態的同時,新巴爾虎左旗立足草原生態承載力,實施動態化“以草定畜”政策,將牲畜總量嚴格控制在承載閾值的44%,較以往傳統養殖模式壓減近半。這一舉措既築牢了生態保護的底線,又為草原休養生息預留了充足空間,實現了草畜動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推動産業升級,當地積極構建“企業+合作社+牧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三變”和“三位一體”改革作為主要抓手,示範推進傳統畜牧業向規模化、産業化轉型。2024年以來,當地培育8個改革示範點,組建10個社會化服務和牧戶遊合作社,入社牧戶達122戶,整合草牧場、牲畜、閒置設施設備等約2600多萬元的資産。通過成立“三位一體”為牧服務平臺,15個嘎查以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入股,輻射服務牧戶數量達3617戶,充分發揮發揮供銷合作獨特優勢,打通“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鏈條,有效破解了牧民“銷售難”“轉型怕”等發展痛點。

  這一模式不僅穩定了牧民的預期收益,更通過示範帶動增強了牧民轉型的信心,形成了“生態優先、産業協同、牧民增收”的多元共贏格局。塔日根寶力格嘎查書記呼斯勒説“加入合作社並與企業合作後,牲畜的銷售渠道和價格更加穩定了,生産各環節社會化服務也更加多樣化,較傳統的養殖方式,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養殖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收入較以往有了明顯增長。”

  遊牧轉場體現了草原人民“用養結合”的生態智慧,通過季節性輪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實現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利用。同時,將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科學管理手段相結合,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文/圖 伊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