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孩子們都已工作多年,但每年這個時候,總會有孩子聯繫胡最保。他的電話也成為高考學子和老師們的熱線:報喜的消息從6月24日21點後直到深夜。
雖初中都未畢業,但62歲的胡最保家裏,工整地擺放著清華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的錄取通知書。
自1983年至今,胡最保完成了從泥瓦工到資興璽融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的轉變,不變的是他對困難學子的資助。40多年間,這位農民企業家累計捐款200多萬元,幫助90多名困難學子實現其求學夢。
緣起 泥瓦工的負重前行
20歲時,胡最保做了一個工友們都不理解的決定:資助工地旁學校的貧困學生。
“20元錢,在1983年足夠一名學生一個月的學費和生活費。”但對於彼時的胡最保來説,這份資助的背後,卻是自己整整一週的“負重前行”。“挑上24塊磚坯,爬上10多米高的窯頂,一天往返100趟,就能掙3元錢。”
工友們更不能理解的是,胡最保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很困難。
出生於邵陽隆回縣的胡最保,家中有十姊妹,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飯。“當時都是吃米糠,這都得熬稀一些。”怎麼吃飽飯,成為了胡最保一家當時最大的問題。
胡最保(左)向資興市文明辦同志講述自己的助學故事 攝影 李芳森
1978年,15歲的胡最保為了吃飽飯,帶上一套打補丁的衣服,背上一個蛇皮口袋,跟著親戚來到郴州資興市,投身庫區移民住房的修建工作。下磚、挑沙灰、拎泥桶,胡最保在工地上常常幹得滿手水泡。
1983年,胡最保在滁口鎮工作時,租住在當地小學旁,和老師閒聊時聽説了一名學生的貧困生活。“一家三口,父母都是殘疾人,家裏沒有勞動力,村上請學校幫忙找愛心人士資助。”聽著別人的故事,胡最保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便決定資助這名學生。“從四年級到小學畢業,差不多是我一年的工資。”
“看到有難的人,我就忍不住想幫一幫。”自此之後,胡最保在哪工作,就資助哪的困難學生,足跡遍佈資興近10個移民鄉鎮。
連續3年的資助,本應印象深刻,但胡最保早已忘記首個受資助學生的姓名,在他看來,資助貧困學生從不期望其回報。
發展 企業家的全程資助
雖居住在資興城區,但各鄉鎮最新鮮的特産,胡最保總能“優先”品嘗。
“很多受資助學生都感謝我,家裏一有什麼水果蔬菜成熟了,都會送來給我。”捧起一片西瓜,胡最保只覺滿口香甜。夏風吹進辦公室,面面錦旗隨風飄揚,定格了胡最保的奉獻歲月。
胡最保身後滿墻的錦旗 攝影 李芳森
能受到學生和家長們的如此愛戴,少不了胡最保多年來的付出。
“從三年幾百元,到現在一次性就資助上萬元,我掙得越多,資助的力度就越大。”從普通的泥瓦工,到組建建築隊,再到創辦工程公司,胡最保對於困難學生的資助金額超200萬元,資助學生累計90多名。“困難家庭的學生,只要有讀書意願,我就資助到完成學業。”
物質上的資助解決了學生們圓夢的後顧之憂,而胡最保的資助,遠不止於此。
“幾年前資助的一名男生,他在資興市市立中學唸書時,我帶著他生活了一學期。”父親離世、母親在郴州市區上班、家裏只有爺爺奶奶照顧的小黃同學,胡最保從初中便開始資助學費、生活費,為彌補他父愛的缺失,更是把他帶在身邊,一起生活、工作。“我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教育他自立自強,孝順父母、爺爺奶奶。”
2024年,小黃同學考上中南大學,逢年過節,胡最保都能收到他的祝福和問候。受到胡最保的影響,妻子也照顧起受資助學生們的生活,經常帶著孩子們上街購買衣物和生活用品。
對素不相識的學生如此慷慨,但胡最保對自己卻是“吝嗇”到一定程度:即使一年能接下幾千萬的項目,身穿的衣物都是在地攤上購買,即便如此,胡最保在工地幹活時,時常光著膀子,就怕把衣服弄壞。
延續 基金會的新生力量
從獨自走上助學之路,胡最保自2001年5月26日開始,覺得信心更足——資興市教育基金會成立。
“這麼多志同道合的愛心企業家,可以幫助更多學生圓夢。”2001年到2024年,資興市教育基金會共募集教育基金1.2億余元,總計支出近1億元:資助貧困學子46000余人次;獎勵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8000余人次;資助因病因災致困教師1900余人次;援助中小學校改善師生生活和辦學條件100余項次……
凡人善舉,在資興市匯聚成愛心的海洋。
基金會摸底困難學生情況 供圖 資興市教育基金會
“哪有捐贈活動,哪就有胡最保先生的身影。資興市教育基金會成立以來,胡最保的捐贈更是一直沒有間斷過,他就是資興捐資助學的一個標杆、一面旗幟。”資興市教育基金會黨支部書記、理事長謝湘兵介紹,胡最保改變了眾多貧困學子的命運,希望這樣的愛心企業家越來越多。
困難學子圓夢大學讓胡最保欣喜,更讓他滿足的,是這份愛心的延續。
曹媛是資興市市立中學2010屆學生,幼時家境貧困,在資興市教育基金會和愛心人士的資助下順利完成了高中學業,考入了理想的大學。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廣州從事外貿工作。
“曾經淋雨時有人為我撐了傘,我也想儘自己所能,成為一個撐傘的人。”如今事業穩定的曹媛仍未忘卻來時的路,她多次來到資興市教育基金會,委託自強助學志願者將這筆資金捐贈給需要的學生,希望為他們的求學之路增添一份助力。
“非常感謝曹媛學姐的資助,她的愛心行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也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動力,我將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成為學姐這樣的人,將來能夠更好的回報社會。”這份愛心,已經傳遞到未來。
2025年湖南高考志願填報已經結束,胡最保如同多年前一般,等待著學子們圓夢的好消息。(文 李芳森 朱孝榮)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