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30日上午,馬達加斯加阿拉奧特拉-曼古羅區,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右二)和當地農民一起收稻脫粒。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懷著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6月底至7月初,記者跟隨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帶領的團隊,來到東非島國馬達加斯加,體驗院士在海外種地。
“希望能買到更便宜的雜交水稻種子”
——本土化制種,打通大面積推廣阻點
在該國首都塔那那利佛馬義奇鎮阿奴史戈裏村,一片水稻田吸引了院士團隊注意。遠看,稻田金黃。近看,一根穗子上只有幾十粒稻穀,一半以上是空殼。
“這是當地品種,産量很低。馬達加斯加人民以大米為主食,可因為品種和技術落後,這裡每年都缺少糧食。”摸著細小的稻穗,柏連陽有些心疼。
而在馬達加斯加東北部阿拉奧特拉—曼古羅區,卻是另一番場景。在安帕拉法拉武拉市安博希賈納赫裏村的金色稻田旁,幾百名當地農民載歌載舞,慶祝雜交水稻豐收。
村民塔希依裏種了20多年本地水稻,以前一家人經常吃不飽飯。今年他種的雜交水稻産量達到了8.6噸每公頃,是當地普通品種的2倍以上。
塔希依裏計劃明年種5公頃雜交水稻,掙到的錢用來買汽車、建樓房。“希望能買到更便宜的雜交水稻種子。”他緊緊握住柏連陽的手,眼神裏充滿渴望。
經過十幾年努力,馬達加斯加已成為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廣、産量最高的非洲國家。但從中國運來的雜交水稻種子價格偏高,不少當地農民望而卻步。通過本土化制種,降低種子價格,成為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必須突破的關鍵點。
當地農民的渴望,深深印在院士團隊心底。當晚,院士團隊僅睡了3個小時,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就出發,趕赴千里之外的桑巴瓦制種基地。
午後,椰子樹掩映下,桑巴瓦制種基地瀰漫著稻香,雜交稻已進入灌漿成熟期。柏連陽脫下鞋子,挽起褲腿,快步踩進田裏。
“産量估計不算高,但第一次制種,達到這個水準已經不錯了。”柏連陽一邊彎腰察看雜交稻,一邊解釋:雜交水稻制種難度遠超普通的水稻種植,父本和母本要同時抽穗揚花,母本才能受精結實,結出雜交水稻種子。但溫、光、水、肥等任何一個因素,都會對父本母本産生不一樣的影響。
桑巴瓦臨海,颱風頻繁。今年父本剛插下去,就在洪水中泡了7天7夜,導致發育進度落後。“就好比女的已經40多歲了,男的還只有10多歲,雌雄兩性生育高峰期沒有相遇。”柏連陽用了一個幽默的比喻。
天氣極端、植株倒伏、設施落後、當地農民技術基礎差……有豐富制种經驗的湖南農業專家唐仲興也被難住了。近半年來,他竭盡所能守護這片基地,皮膚變得黝黑。
“科學實驗不會每次都會成功,有了第一次的寶貴經驗,能為後續制種成功打好基礎。”當晚,柏連陽和團隊成員在餐桌上召開研討會,梳理問題,尋找辦法,為第二季制種做好準備。
幾天后,院士團隊向馬達加斯加西南部出發,一天內坐車22小時,只為尋找更好的制種基地。
“良田、良機、良法,這裡一樣都沒有”
——發揮雜交水稻高産優勢,還須解決眾多難題
好種子還要有好配套,才能發揮高産優勢。連續調研多個水稻産區後,柏連陽表示:“良田、良機、良法,這裡一樣都沒有。”
“雜交水稻産量原本可以突破11噸每公頃,但雨水來得太遲了。”塔希依裏説,雨季遲遲不來,導致秧苗超齡移栽。成熟期也因此推遲一個月,彼時氣溫太低,不利於灌漿結實,産量上不來。
一個遲來的雨季,帶來馬達加斯加水稻大面積歉收。情急之下,專家現場辦公。
“喂,聽得到嗎?……幫我蒐集馬達加斯加近些年的氣象數據……喂,怎麼又沒聲音了呢?”田邊,院士團隊成員方寶華利用斷斷續續的信號,和國內同事通起了微信電話。
馬達加斯加氣候環境複雜多樣,院士團隊準備通過氣象資料研究,掌握該國不同水稻主産區的氣候特徵,以便指導農民科學種植。
除了難以捉摸的氣候變化,還有不如人意的農田設施。在梅那貝大區貝塞史噶鎮,院士團隊步行穿越一大片灌木叢,發現曾經的水田已經變成旱地。
“幾年前,這60多公頃地方還是水田,現在因為無法灌溉,只能拋荒。”在馬達加斯加十幾年,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副主任李艷萍見過太多這樣的情況。
“可以培育一批旱稻品種。”院士團隊成員宋春芳駐紮馬達加斯加半年,去過很多村莊講授雜交水稻種植技術,不少當地農民提出需要旱稻品種。
這一想法得到柏連陽的認可。他認為,不僅僅是馬達加斯加,很多非洲國家都面臨著乾旱缺水的問題,如果短時間難以改善農田設施,通過推廣一批旱稻品種,對於提升整個非洲的糧食産能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缺水,缺肥的問題也普遍存在。在貝塞史噶鎮另一片稻田裏,水稻植株弱小,分蘗極少,葉片發黃,一看就是缺肥。方寶華從田裏刨出一捧土,仔細觀察,發現土壤含沙量高、有機質含量少。
馬達加斯加肥料依賴進口,每噸肥料價格奇高,普通農民買不起。方寶華提出,如果把自製有機肥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水稻産量可以實現更大躍升。
為全面提升當地雜交水稻技術實力,柏連陽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專家與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舉行會商,中國—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全面啟動實體化運行。
問農民、數穗子、剝秸稈、測土壤、找水源……院士團隊一路看一路想辦法。10天時間,他們有時一天都沒吃到飯,有時一晚只睡2小時。淩晨3時的草原星空,見證了中國專家的堅定步伐。
“雖然辛苦,但很值得,只想讓更多非洲兄弟吃飽飯。”柏連陽説,每當豐收時節,黑皮膚的手主動牽起黃皮膚的手,心與心的距離早已跨越山海、緊緊相依。(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