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原創   |   文旅   |   視界   |   直觀中國   |   城市遠洋   |   熱點專題   |   老外在湖南   
長沙智慧建造8項經驗獲全國推廣
2025-07-25 10:00:46來源:長沙晚報編輯:尹紅燕責編:尹紅燕

  原標題:從“BIM+裝配式”到全鏈條智慧化 定義行業五大應用場景 長沙智慧建造8項經驗獲全國推廣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公佈《發展智慧建造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第四批)》,長沙在“發佈中長期規劃”“構建標準場景”“打造試點示範項目”“推廣新型實用技術”“培育技能人才”“發佈全過程服務導則”“獎補支持産業基地”“成立産業聯盟”等方面入選了8條經驗做法,這標誌著長沙智慧建造的創新發展模式獲得國家認可,為全國建築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長沙樣本”。

  構建評價體系 定義智慧建造標準化場景

  作為全國首批智慧建造試點城市,長沙發佈《長沙市智慧建造項目評價技術導則》,首創智慧建造1.0—5.0標準化應用場景評價體系。

  該體系將智慧建造劃分為五大應用場景。1.0階段以“BIM(建築信息模型)+裝配式”為基礎,逐步升級至5.0階段的“BIM+裝配式+智慧生産、物流+智慧施工+智慧運維+智慧運營”全鏈條智慧化。評價體系涵蓋項目策劃、數字化設計等七大維度,採用“控制項+評分項+創新加分項”模式,推動數智技術與建造全流程深度融合。

  “我們打造了一個全生命週期的智慧化解決方案,每個環節都融入了智慧技術。”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項目作為全省首個智慧建造應用場景4.0公建項目,應用了12個智慧板塊、31個應用項目,承建該項目的負責人楊海軍介紹。

  該體系通過搭建可量化的智慧建造項目評價系統,進一步明確、規範智慧建造相關技術要求,引導行業有序健康發展,形成高品質、可複製場景應用模式,積極推動實現全域皆場景的目標。

  發佈技術推廣清單 推動實用技術落地

  近年來,長沙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培育智慧建造新質生産力。《2024年度長沙市智慧建造領域新型實用技術清單(推廣類)》的發佈是此次入選的一大亮點。

  2024年4月,市住建局啟動智慧建造新型實用技術徵集,經嚴格評審後34項技術入選清單。這些技術涵蓋建築工業化、智慧生産、智慧施工、智慧運維等五大領域,包括三一SPCS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遠大住工模組化技術等共29項智慧建造實用技術,為行業提供了明確的技術應用方向。

  其中,三一集團的SPCS技術實現“等同現澆”效果,減少55%模板用量和50%建築垃圾;中建五局的裝配式製冷機房技術縮短工期三分之一;湖南省建築設計院的數字孿生平臺推動智慧運維發展。這些技術已在全國推廣應用,彰顯“長沙智造”實力。

  通過政策引領和技術創新,長沙正加速從“建築大市”向“智造強市”邁進,將持續深化技術研發和應用場景搭建,構建本質安全的“長沙模式”,推動行業高品質發展。

  實施“211”數字人才工程 破解行業人才瓶頸

  針對智慧建造人才短缺問題,長沙在全國率先出臺《長沙市智慧建造“211”數字人才培育實施方案》,創新構建智慧建造人才培養體系。

  “211”數字人才培養模式聚焦20家智慧建造示範、試點企業,針對行業急需的10個關鍵技能崗位,依託10家培訓基地,實施“十百千”人才培養計劃。

  6月24日,行業首個系統構建智慧建造核心崗位人才標準體系的文件——《長沙市智慧建造新“十大員”崗位培訓及考核細則白皮書》正式發佈,涵蓋招投標、設計、施工、運維整個建設和管理的全産業鏈人才需求,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工會參與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隊伍。

  據悉,“211”數字人才培育工程將成為長沙智慧建造人才的“孵化器”和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助力培養優秀智慧建造專業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

  “長沙已形成‘政策—技術—産業—人才’智慧建造全鏈條發展模式。”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躍先介紹,長沙推出了“55111”發展體系、“四梁八柱一底座”體系和“一五八”工程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構建了“平臺産業化、産業平臺化”新生態,實現了“技術研發—場景應用—産業集聚”的良性循環。下階段,長沙將深化科技創新與産業融合,提升住建領域數字化産品的競爭力,加快建設“全國智慧建造高地”,為建築業高品質發展貢獻更多長沙智慧。(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