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眼瞄準、面部貼近槍托,隨著扳機的摳動,一團火光自叢林深處噴出,日寇應聲倒地……
日前,湖南洞口縣原創群舞《永遠的嗅槍隊》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入圍第二十屆全國“群星獎”舞蹈門類終評作品名單。
展示“嗅槍隊”風采的雕塑 供圖 洞口縣文旅廣體局
洞口縣,革命老區縣,抗戰決勝之地,故事燦若繁星。《永遠的嗅槍隊》,便再現了在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主戰場的洞口縣,一支由80多名漢、瑤民眾組成的民間抗日武裝“嗅槍隊”與中國抗日軍隊緊密配合,在“馬頸骨伏擊戰”中殲敵3000余人的歷史故事。
近年來,洞口縣基層文藝工作者們紮根當地,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拓展創作思路,讓雪峰山脈裏流傳的故事,成為舞臺上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鮮活作品。
一段故事的藝術再現
雪峰山腹地,洞口縣桐山鄉,一尊紀念民間抗日武裝“嗅槍隊”的雕塑,聳立於青山環繞中:兩名健壯的瑤族漢子,腳穿草鞋,一人手握柴刀,一人拿著一支長長的鳥銃,一旁散落著日軍的鋼盔。
“第一次實地采風,當看到這尊雕塑,就感覺靈感的閘門被打開了,源源不斷。”《永遠的嗅槍隊》編導姚波站在排練現場,思緒被拉到了去年的青山中。“瑤族服飾、獵戶的機敏和勇敢,以及鳥銃獨特的填藥方式,都要在這部舞蹈作品裏展示。”
實地采風、實地感受、聽“嗅槍隊”隊長藍春達堂侄回憶過往,姚波自創作之初,便數次來到桐山鄉采風。
“我們從村裏老人們的瑤歌裏尋找音樂創作的靈感,通過在山川裏跋涉和當地獵人的習慣來設計舞蹈動作……”姚波最為自豪的是,把這支主要由獵戶組成的民間抗日隊伍,表現得真實、生動。“獵戶的武器主要是鳥銃,我們通過填充火藥的動作,來展示出武器和隊員們的獨特之處。”
創作團隊感受鳥銃的使用 供圖 洞口縣文旅廣體局
在多次的采風中,通過對村民家中留存物品的細緻觀察,使得道具的製作也基本還原。演員們的排練場地,也從洞口縣文化館延伸到桐山鄉,十來天的實地排練,讓這部舞臺上的故事,呈現得更為真實、自然。
2024年6月21日,由洞口縣文旅廣體局創作的群舞《永遠的嗅槍隊》,在邵陽市藝術節初賽首演,通過蒙太奇的舞臺創作手法,以巧妙的構思、跌宕起伏的劇情和氣勢恢宏的表演,再現了雪峰山脈的那段烽火記憶。
一席全民的文化盛宴
“基層文藝隊伍,其實專業表演人員並不多。”雖憑藉入圍第二十屆全國“群星獎”舞蹈門類終評作品名單,刷新了洞口建縣以來的最好成績,編導陽偉玲仍清晰知曉隊伍的難點。“就像我,其實主業是安全員。”
主業雖和表演毫不相關,但並不妨礙陽偉玲文藝工作上取得的成就:自2015年來,接連獲得7個省級金、銀獎。
2024年4月,陽偉玲在朋友圈裏開始演員的徵集,談及演員組成的豐富性,她也忍俊不禁。“演員年齡最高50歲,跨度近30歲;職業除了演員,更多的是民工、快遞員、個體戶、體育老師等等。”
《永遠的嗅槍隊》劇照 供圖 洞口縣文旅廣體局
在洞口縣文化館館長、群舞《永遠的嗅槍隊》主創人員朱剛看來,演員組成的豐富性,也有利於造就舞蹈的層次感。不論演員來自哪個職業,也讓這群基層文藝工作者,在今年展示出全國水準。
“一比一還原的鳥銃長度超過一米,剛開始排練時很容易發生磕碰。”在朱剛的記憶裏,演員們身上經常是青一塊、紫一塊,但為了動作的完成度,他們經常會相互鼓勵:沒事,儘管做動作,別怕打到我。
20多年從業經歷,朱剛深感,文藝工作者們即使來源於基層,也並不影響創作和表現過程中的專業性。
“演員來自群眾,成績群眾鑄就,成果自然也應該由群眾共享。”洞口縣文旅廣體局黨組書記、局長肖亮介紹,近年來,該縣對於基層文藝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加,也有助於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生活。“《永遠的嗅槍隊》已面向基層群眾演出52場,覆蓋全縣所有鄉鎮(街道)。”
一場惠及全民的文化盛宴,如洞口縣的秋日般熱烈。
一場歷史的集體重溫
“‘嗅槍隊’的故事,既是當地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全民抗戰的歷史。”談及《永遠的嗅槍隊》的創作來源,洞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肖海波深有感慨,“貼近歷史、貼近當地、貼近群眾,自然能被認可。”
藝術紮根生活、紮根人民,洞口縣擁有著豐富的文藝源泉。“我們是革命老區縣,是蔡鍔將軍故里,也是抗日戰爭最後一戰‘湘西會戰’的主戰場……”盤點洞口縣的文化、歷史家底,肖海波數得停不下來。
《永遠的嗅槍隊》展示了全民抗戰的歷史 供圖 洞口縣文旅廣體局
“嗅槍隊”的成功故事,在洞口縣並非“首演”。2022年,洞口縣選送的以“月嫂”這一職業人群為靈感的群舞原創作品《月嫂》,榮獲第七屆湖南藝術節“三湘群星獎”最佳作品。
不僅如此,洞口縣文旅廣體局堅持發展和繼承並重,傾力打造文藝精品,以國家級非遺項目“棕包腦”舞和省級非遺項目“木偶戲”為基礎打造兩部舞臺劇,把千年祭祀舞蹈推向國際舞臺,先後榮獲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銀獎,第十三屆新加坡國際舞蹈節金獎,享譽國內外。
洞口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毛超林表示:“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突出洞口優勢,整合本土文化資源,組織文藝家深入基層進行創作采風,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精益求精,為提升洞口文化軟實力貢獻力量。”
為把創作的優秀作品傳承保留下來,洞口縣文旅廣體局和雪峰博雅職業技術學校達成共識,以雪峰博雅技術職業學院為傳承培訓基地,培養洞口本地文藝人才,學習歷年來創作的文藝精品,並努力創作更多更好的群眾舞臺文藝作品。
洞口縣基層文藝工作者創作的一部部作品,憑藉鮮明的紅色基因、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創新的表現形式,正不斷成為一部部“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文 李芳森)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