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逐夢空天,新賽道如何起飛
2025-09-15 10:40:32來源:安徽日報編輯:閆寧鈺責編:趙瀅溪

  7月8日,2025空天信息大會暨中科星圖生態發展大會在合肥開幕,一批聚焦商業航天、低空經濟、衛星應用等未來産業的新技術、新成果集中亮相。

  9月4日至5日,以“小行星探測、防禦和資源利用”為核心主題,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在合肥市召開。

  9月5日至7日,2025低空經濟發展大會在蕪湖舉行。大會期間,一批低空行業裝備同臺亮相。

  近段時間,安徽空天信息行業盛會接連不斷。“星際通信”“太空醫藥”“深空育種”等熱詞不時出現在與會者的報告、演講、對話中,令人心潮澎湃。

  空天信息産業是航空航天産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融合發展形成的新興業態。《安徽省推動空天信息産業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聚焦低空經濟、商業航天、衛星應用和深空探測4個方向,開展低空經濟提質擴量、商業航天建鏈集聚、衛星應用場景牽引、深空探測創新策源、空天信息生態營造、空天信息創新引領六大行動。

  從“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到敦煌石窟的“飛天”壁畫,再到“萬戶飛天”的傳奇故事,數千年來,飛天之夢一直在華夏文明長河中激蕩。今日安徽,在多個領域提前佈局,具備了很好的基礎條件,正全力搶抓機遇,努力擁抱空天信息産業的廣闊藍海。

  低空經濟如何“飛”得更高更好

  我們的天空,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繁忙!

  9月10日,以“數智領航,服貿煥新”為年度主題的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開幕。合翼航空展出全球首個且唯一一個“三證齊全”——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標準適航證和生産許可證的無人駕駛載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

  基於合肥駱崗空中交通運營中心,合翼航空目前正在進行“載人常態化運營”,下一步將根據運營情況開展低空觀光商業運營,逐步開拓城市通勤等其他更多場景,打造低空經濟商業運營樣板。

  “大飛機看上海,小飛機看蕪湖”。在蕪湖市灣沚區,有一個航空産業園,集聚航空上下游企業200多家,不出園區就能生産一架具備自主知識産權的通航飛機。

  通用航空是低空經濟的重要産業支撐。十幾年間,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蕪湖在一片荒地上崛起了一座年産值數百億元的航空産業新城。蕪湖已成為全國首批通用航空産業綜合示範區、國內重要的低空裝備基地、安徽省低空經濟未來先導區,實現了通用飛機、無人機、航空發動機、螺旋槳、航電系統、模擬器、航空部附件等通航製造産業鏈産品自主化生産。

  安徽省通用航空協會理事長平麗浩見證了蕪湖通航産業的發展。他認為,當前,蕪湖低空經濟還需要在加大技術攻關、強鏈補鏈上下功夫,“比如飛機發動機以活塞發動機為主,更高端、動力更大的渦槳、渦扇發動機還沒有。另外,噴油嘴、高壓油泵等精密部件還有短板”。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灣沚區組建了航空製造、臨空經濟、航空材料、低空運營4個細分專班,細化産業圖譜和項目清單,開展招商引資“敲門行動”,目前已簽約項目26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6個。

  一些專家提出,空域高效使用和規劃設計協調機制還不夠完善,影響了空域經濟效益的提高。

  8月30日上午,合肥市低空政務“一網統飛”平臺正式上線,保障實現政務無人機“飛得好、效率高、看得見、管得住”。

  “可以通過有效釋放低空空域資源、完善低空空管基礎設施、大幅提升安全保障水準等舉措,使低空用戶可以依法便捷開展多樣化低空飛行活動。”一位受訪專家建議。

  商業航天如何迎接“爆發前夜”

  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一樣,都是空天信息産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商業航天”“航空航天”分別寫入2024年和2025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從火箭製造到衛星應用,從“仰望星空”到佈局星網,商業航天全産業鏈各環節緊密相連,正奏響高速發展的前奏。

  “與普通焊接工作相比,火箭發動機導管焊接的難度、精度躍升了幾個級別!”9月7日上午,在位於中國·蚌埠商業航天産業園安徽九州雲箭航天技術有限公司焊接車間內,“2025安徽工匠年度人物”胡志強頭戴防護面罩,手持焊槍專注地焊接火箭發動機主導管。

  “我們力爭在2026年成為國內率先盈利的商業航天運載火箭領域企業!”九州雲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9年九州雲箭在企業發展的關鍵期落戶蚌埠,就得到市裏不遺餘力的支持。為何這樣一家有技術、有市場的商業航天企業,尚需7年以上的時間才有望在行業內率先實現盈利?

  這是因為,商業航天賽道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效益、長週期的“四高一長”特徵。

  企業在受訪時不約而同地談到,商業航天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資金、人才、風險等挑戰,希望各方給予更多耐心和支持,幫助企業度過量産前的“深蹲期”。

  從企業自身來説,頭等大事是通過加大研發力度來降低成本。傳統的火箭發射成本價格昂貴,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通過可重復使用的火箭技術顛覆了航空航天業,國內商業航天的創業公司紛紛聚焦可回收火箭的研發,想方設法降低成本。近些年,九州雲箭正是不斷追蹤、趕超行業前沿技術,積極與“國家隊”等各類客戶深度融合,搶佔了液氧甲烷可回收火箭發動機這一賽道的先機。

  處於爆發前夜的商業航天行業,正考驗著各地政府的戰略定力、耐心和專業眼光。以蚌埠市為例,該市從“選項目”入手,將目光聚焦鏈主企業,建立“基金管理人研判+專家研判+市招商引資重大項目指揮部研判”的多維度項目評判機制,有針對性地選擇企業,規避各方專家預判側重點不同的難題;錨定火箭發動機、可回收飛行器、衛星載荷等細分領域,走差異化發展路徑;同時,積極構建共享服務平臺,降低企業前期建設成本、後續運營費用。

  “雖説商業航天發展潛力巨大,政策賦能激活了商業航天創新引擎,資本賦能推動航天生態加速成形,‘國家隊+民營’雙輪驅動給商業航天這片藍海注入強勁動力,但諸多投資機構還是更關注中短期的投資回報。”洪泰基金創始合夥人、董事長盛希泰呼籲更多“耐心資本”助力商業航天邁向騰飛時代。

  今年初,池州市在皖江江南新興産業集中區啟動“江南航天城”建設。該市近年來聯合知名投資機構成立7隻商業航天專項基金,總規模12億元;組建總規模20億元的星空探測産業引導基金,並參與組建總規模50億元的安徽省深空産業投資基金,打造“産業基金叢林”。同時,積極落實扶持政策,對成功發射的商業衛星和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體等“三首”産品,分別給予獎勵和獎補。

  截至目前,池州市“江南航天城”已落戶星河動力、星移聯信等商業航天企業10多家。這座濱江小城正以驚人速度,將商業航天的夢想照進現實。

  如何抓住“征服太陽系”的商機

  商業航天崛起,為人類進行深空探測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截至2025年8月底,全球實施深空探測任務逾300次,足跡遍佈月球、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小行星和太陽系邊際等。

  農林植保、氣象探測、醫療救護、低空物流……低空經濟正為千行百業賦能,應用場景持續豐富。那麼,深空活動將催生哪些新經濟業態?

  “深空經濟是支撐深空探測所需的技術研發、産品製造、設施建造、科學探索、資源開發、運營支持及應用服務所形成的新興經濟業態。”深空探測實驗室總工程師史平彥介紹,深空經濟十大産業方向包括深空資源開發、深空互聯網、深空能源、深空生物、深空運輸、深空智慧、深空建造、深空旅遊、深空安全、深空文化,“預計到2040年,全球深空經濟規模將達到萬億美元。”

  以深空建造産業為例。深空探測實驗室研製的“月壤原位3D列印系統”,讓人類在月球上“就地造房”的夢想邁出了關鍵一步。該系統通過3000倍聚光太陽能將月壤加熱至一定溫度,熔融後直接成型為月壤磚,實現“用月球的土,燒月球的磚,建月球的家”。

  月球上蓋房子可以用於開發月球資源、開展科研、發展深空旅遊等,深空生物行業同樣值得期待。“空間微重力環境為生物醫藥研究提供了地面無法模擬的獨特條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醫學價值。”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楊欽泰説,中大三院與中科宇航牽手,致力於打造國際一流的太空醫學研究平臺,支撐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及太空旅遊的科研及健康保障需求。

  如何推動深空産業落地?9月4日在合肥召開的首屆深空經濟與産業發展大會上,來自空天信息行業的大咖們各抒己見。

  《安徽省推動空天信息産業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提出,推進深空探測技術“沿途下蛋”;圍繞深空技術、深空科學、深空資源利用、深空安全等領域和深空能源動力、深空測控通信、月球與行星科學、小行星防禦等重點科研方向,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科技創新。

  深空探測實驗室副主任于繼科説,當前全球深空探測已從科學探索邁入“資源開發—産業落地”新階段。實驗室已牽頭成立“深空産業協同創新聯盟”,建設成果轉化和産業孵化基地。同時,正在籌劃設立深空産業發展基金、空天技術先導基金等,並將推進開放合作,與各方共同構建協作共贏的深空經濟生態體系。

  合肥市空天技術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主任張曉明説,中心將沿著“科創+産業”協同、深空探測特色、場景驅動創新三大路徑,促進深空探測關鍵技術加速轉化。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裏,開始他們將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氣層,然後去征服太陽系。”這是“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墓誌銘。深空探索,將為人類帶來無限可能性,逐夢空天,安徽“起飛”。(記者 丁賢飛 范克龍 強飛 倪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