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染金、沃野如畫。金秋十月,呼倫貝爾市17萬畝極地寒稻進入豐收季。當地農戶搶抓晴好天氣開展收割、晾曬作業,確保顆粒歸倉。在這片高緯度黑土地上,沉甸甸的稻穗壓彎稻稈,收割機穿梭田間,金色稻粒傾瀉入倉,一幅色彩斑斕的豐收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呼倫貝爾農墾扎蘭屯農牧場有限公司的稻田裏,3600多畝極地寒稻率先收割。微風拂過,金燦燦的稻穗翻滾成浪,空氣中瀰漫著濃郁稻香。大型水稻收割機在稻田裏來回作業,一串串飽滿稻穗被捲入機身,一粒粒稻穀盡數“入囊”。待收割機停靠田邊運糧車旁,傳送筒伸出,金黃稻粒如瀑布般流入車廂,“嘩啦啦”的聲響奏響豐收樂章。
“我們第一連隊的水稻豐收了,心裏別提多高興!”扎蘭屯農牧場公司水稻收割機手隋吉有説,他駕駛收割機一天能掙3000多元,“自從有了水稻基地,農閒時在家門口就能務工增收,日子越過越紅火。”
據介紹,扎蘭屯農牧場公司今年種植的極地寒稻畝産達500公斤左右,全程採用機械化收割,既提升了農業生産效率,又帶動職工群眾致富增收。
“現在正是收割關鍵期,我們出動20多臺機械車輛,每天加班加點作業,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扎蘭屯農牧場公司社會事業部部長、水稻專班主任姜永學介紹,今年公司引進中農粳179和鴻源19兩個新品種,不僅畝産穩定在500公斤左右,還完成了綠色有機認證,從育苗插秧到秋收的全流程,帶動周邊60余戶職工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引進的兩個水稻品種生長期短、産量高,成功打破當地因積溫限制導致的種植品種單一問題。通過“旱改水”種植結構調整,不僅解決了耕地旱澇災害難題,突破“靠天吃飯”瓶頸,還進一步提升了耕地品質與土地利用率。姜永學表示,未來將持續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按綠色標準組織生産,通過引入良種、創新技術提升單産與品質,全力打造極地寒稻品牌,既要讓群眾吃上健康大米,也要帶動更多職工農戶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助推地方農業高品質發展。
呼倫貝爾市因高緯度、黑土地的獨特優勢,孕育的水稻稻粒飽滿、米味香醇,是國家高寒水稻種植標準化示範區。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曾為“呼倫貝爾冰香稻”題詞:“種在冰泥中,收在秋霜後”。
今年呼倫貝爾市寒地水稻種植面積達17萬畝,各水稻專業合作社通過集中購種、統一育苗、規範播種、聯合收割及統籌銷售,已形成全過程機械化、精細化、一體化種植格局,耕種效率、經濟效益與土地利用率顯著提升。(記者 李玉琢 通訊員 張東陽 靳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