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五河縣東劉集鎮武圩村,平坦的硬化道路通達家戶,太陽能路燈整齊排列,文化廣場上孩童嬉戲、老人健身,綠意環繞的汪塘邊村民悠然散步……一幅生態宜居、産業興旺、鄉風文明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作為2024年省級和美中心村建設點,武圩村搶抓政策機遇,累計投入220余萬元,統籌推進基礎設施提升,完成道路硬化、亮化、房前屋後綠化美化,新建農民文化園、文化廣場並配套健身器材。如今的武圩村,宛如鑲嵌在懷洪新河北岸的一顆“鄉村明珠”。
環境整治:從“臟亂差”到“凈綠美”
“以前下雨一腳泥,晚上黑燈瞎火,現在路通到家、燈亮到院,村子像公園一樣乾淨。”談起變化,村民李大姐滿臉笑意。
過去,武圩村曾面臨道路坑洼、排水不暢、環境雜亂等問題。自啟動和美鄉村建設以來,村兩委以“清臟治亂、補短提質”為抓手,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全村主幹道和巷道實現全面硬化,安裝節能路燈百餘盞;科學鋪設雨污分流管網,杜絕生活污水直排;對村內房前屋後植綠增彩。
村莊還注重“微改造、精提升”:廢棄磚石壘成花壇,老瓦片拼出鄉愁圖案,文化墻上繪滿振興願景,文化長廊鐫刻家風家訓,低成本、高顏值,留住了煙火氣,也喚醒了鄉土魂。

武圩村街景
産業振興:瓜蔞結出“致富果”
美麗不止于“顏值”,更在於“實力”。武圩村堅持內外兼修,走出一條“環境改善促産業、産業振興帶增收”的發展路徑。
依託良好生態和土地資源,村裏建成50余畝瓜蔞種植基地。這一種藥材皮薄肉厚、潤肺止咳,市場前景廣闊。自2019年試種成功後,村兩委帶領群眾擴規模、提技術、延鏈條,逐步形成種植、採摘、加工、銷售一體化産業鏈。
“我們建廠深加工,註冊品牌,産品遠銷江浙滬等十余省市,年産量超6000斤,總産值突破10萬元。”村黨總支書記武澤棟介紹。
産業興旺帶動就業增收,基地吸納2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其中包括多名脫貧戶。“在家門口乾活,顧家掙錢兩不誤。”村民闞大爺笑著説。他們還自編順口溜宣傳:“瓜蔞籽,性微寒,一人一袋不嫌多”,讓“武圩味道”越傳越遠。

武圩村瓜蔞基地
文化賦能:精神家園滋養文明鄉風
如果説産業是筋骨,環境是外衣,文化就是靈魂。如今的武圩村,既有“面子”,更有“裏子”。
如今的武圩村,不僅有“看得見”的美,更有“摸得著”的幸福:圖書室書香瀰漫,文化廣場配備健身器材,每晚跳廣場舞、打太極的群眾絡繹不絕;文化長廊展示村史村情、先進典型。
“以前農閒就打牌,現在跳舞、看書、參加活動,日子過得有滋味。”村民王大爺感慨。村裏定期舉辦“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我們的節日”等活動,推動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悄然生根。
治理升級:小投入撬動大幸福
“過去想幹事沒錢,現在靠瓜蔞産業壯大了集體收入,公益事業更有底氣。”武澤棟感慨。近年來,村集體用産業收益反哺民生,新打灌溉井、修橋鋪路、維護生産,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
同時,建立“門前三包”、公益崗保潔、積分制管理等長效機制,激發村民參與熱情,“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格局初現雛形。
從環境整治到産業崛起,從文化重塑到治理升級,安徽省五河縣東劉集鎮武圩村正以“小而精、美而實”的實踐,詮釋著鄉村振興的深刻內涵。(文/圖 王宸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