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彩斑斕繪新城

二連浩特市區一角。二連浩特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邊塞風光,雄奇壯闊。
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這顆鑲嵌在祖國北疆的明珠,既承載著千萬年的遠古記憶,又跳動著現代開放的強勁脈搏。
7000萬年前,這裡是恐龍的樂土,它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遺留的骨骼化石印證了壯麗的自然史詩;17世紀起,旅蒙商人伴著清脆的駝鈴聲,循著古老的商道在此駐足,奠定了建城的人文歷史;20世紀中葉,隨著鐵路的貫通,一座現代化城市拔地而起,不斷書寫著開放融合的時代新篇。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二連浩特市,正如其蒙古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城”,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綻放出北疆文化的璀璨光芒。
恐龍故里 遠古秘語
二連浩特市,恐龍之鄉。
這裡不僅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發現恐龍及恐龍蛋化石的地區之一,更有全球罕見的白堊紀恐龍化石埋藏地,隱藏著遠古生命的密碼。
走進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恐龍化石埋藏館,半米厚的岩層堆積層中,大小不一的恐龍骨骼化石交錯疊壓,紋路清晰、形態完整,將時光凝固于千萬年前。
作為晚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的傑出代表,此處以種類繁多、分佈廣泛、保存完好而享譽國際。
經專業勘探,恐龍化石埋藏區總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目前,展館僅開發覆蓋400余平方米,仍有大量珍貴化石靜待更深層的探索。
“二連鹽池埋藏著大量恐龍等脊椎動物的骨骼化石,包括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恐龍以及鱷類、龜鱉類、魚類等化石,説明當時這個地區是湖泊遍佈、植物茂盛、氣候炎熱潮濕的自然地理環境。”內蒙古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張建升介紹。
化石埋藏館內展示牌靜靜訴説著恐龍可能的終結:洪水、氣候劇變、食物匱乏……自然浩劫封存了這段地球往事。
自1893年俄國學者奧勃魯契夫首次在此發現化石, 至1922年中亞考察團發掘出首枚恐龍蛋,再到近百年間多國科考隊伍陸續發現巨盜龍、盤足龍等十余種恐龍化石,二連浩特市持續震動國際古生物學界。2005年,“二連巨盜龍”出土,入選《時代》週刊“全球十大科學發現”; 2008年,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
如今,遠古的呼喚已深深融入現代城市肌理。
在208國道距二連浩特市區12公里處,一對高19米、長80米的巨型恐龍雕塑,高昂著頭顱,巍然屹立於道路兩側,成為二連浩特市標誌性“市門”。
沿途數公里恐龍景觀大道上,形態各異的恐龍雕像錯落有致地分佈而立,有的低頭覓食,有的昂首遠眺,有的結伴而行,它們與遠處轉動的白色風車相映成趣,構成一幅遠古與現代交織的北疆畫卷。
茶路驛站 興替融合
歲月流轉,物換星移。
遼金時期,這裡已是北方遊牧部落逐水草而居的家園,草原上的牧歌與馬蹄聲交織,勾勒出早期遊牧文明的輪廓。
元朝時,這裡設“玉龍棧”,是聯通中原和北疆乃至歐洲的重要站點。
西元1689年,中俄貿易往來逐漸頻繁,一條以茶葉貿易為核心的萬里茶道應運而生。其中,從張家口通往庫倫,最後抵達歐洲的商道“張庫大道”,成為當時北方草原地區重要的貿易線路,而此地成為張庫大道主路上的重要站點。
西元1820年,清朝在此設立伊林驛站,使之成為中央通傳政令的重要站點。
在這漫長的商道上,伊林驛站扮演著關鍵角色。中國商人趕著滿載茶葉、絲綢與瓷器的駝隊,從南方一路北上,經伊林驛站休整補給後,便要穿越茫茫沙漠、遼闊草原與寒冷的西伯利亞森林,遠赴歐洲。
伊林驛站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鼻煙壺、俄式餐具、西洋鐘錶等西方物品經此傳入內地,融入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生活;而內地的油紙傘、絲綢織物、瓷器等則通過驛站,源源不斷地運往草原和西方。
在伊林驛站博物館中,珍藏著一件景泰藍座鐘,它採用元朝時期從波斯傳入中國的“銅胎掐絲琺瑯”工藝製成,既具有西方鐘錶的實用功能,又蘊含著中國傳統工藝的精美,成為當時民族交融、文明互鑒的生動見證。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於途。
1918年,在原有古商道張庫大道的基礎上,張庫公路營業線路開闢從張家口至庫倫沿線的10個汽車站,伊林驛站成為重要站點之一“滂北”站。
1943年以後張庫大道商貿運輸中斷,伊林驛站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2017年,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二連浩特市文物管理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伊林驛站遺址進行全面發掘清理,揭露面積6700平方米。發掘院落3處、房屋37間、灰坑8個、灰堆1座、柱洞70個。出土文物600多件,包括陶器、瓷器、木器、銅器、錢幣、紙質文物等。考古人員在古車轍印遺跡上採集到馬掌、鐵器、車馬構件、陶器、電線絕緣瓷瓶等。這次考古發掘清理工作為萬里茶道張庫大道段、草原絲綢之路、伊林驛站的進一步研究保護,提供了真實、全面的實物資料與數據信息。
馬蹄踏過歲月,駝鈴回蕩千年。這片土地連通世界的使命,從未改變。
北國之門 開放新篇
地處要衝、通聯八方,二連浩特市始終處於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匯點,積澱出包容、開放、堅韌的北疆文化氣質。
1956年,“鋼鐵駝隊”讓古道驛路煥發出新動能,中國、蒙古國、蘇聯三國國際鐵路聯運正式開通,設立二連站,使這裡成為歐亞大陸橋中的重要樞紐。
各族人民匯聚於此,城市建設圍繞火車站展開,“二連鎮”隨之誕生,因此,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
1966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二連浩特市,並批准為甲類開放城市。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二連浩特市的區位優勢愈發凸顯。1992年,二連浩特市被國務院列為13個沿邊開放城市之一,成為祖國北疆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如今,二連浩特市成為我國對蒙古國開放的最大陸路口岸城市,擁有中蒙兩國間唯一的鐵路口岸。
在這裡,生活著許多蒙古國友人,商戶、留學生、客運司機、來治病的老人……他們的故事,是中蒙友好交流的縮影。
屹立於中蒙邊境線上的二連浩特國門下,一條鐵路串聯起更廣闊的世界,也串聯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記憶。
這是連接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的歐亞大陸橋。口岸鐵路換裝作業場將跨境貨物在這裡完成“換裝”,成功跨越中蒙雙方相差的85毫米軌距,讓廣袤的亞歐大陸緊密相連。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和中國向北開放重要戰略支點、中歐班列“中通道”唯一進出境口岸,二連浩特市每天都在上演著繁忙的景象:一列列滿載著電子産品、機械設備、日用百貨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全國各地匯聚到二連浩特市,經二連浩特國門出境後,駛向蒙古國、俄羅斯及歐洲各國;同時,來自歐洲的汽車、木材、礦産資源等貨物也通過這裡,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
從恐龍時代的生命律動,到萬里茶道的駝鈴迴響,再到中歐班列的汽笛轟鳴,不同時代的聲音在此交匯,形成二連浩特這座城市跨越時空的交響。
未來,這座五彩斑斕之城還將繼續在歷史與現代的碰撞中,在開放與發展的浪潮中,繪就一幅傳統與現代共鳴、民族與世界交融的北疆新畫卷。(記者 周秀芳 韓繼旺 及慶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