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最年輕航天員武飛三十一日問鼎蒼穹 兩名內蒙古籍航天員武飛王傑將在天宮會師
“作為航天員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員,迎來自己的飛天任務,我深感無比幸運。這份幸運源於我們正處於一個航天事業跨越式發展的偉大時代。”在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上,神舟二十一號乘組航天員武飛説。
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在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的東風航天城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東風禮堂舉行。發佈會後,航天員乘組張陸、武飛、張洪章集體亮相問天閣,與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
武飛這位1993年出生於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的航天飛行工程師,是中國航天員隊伍中最年輕的面孔,也是繼來自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王傑之後,第二位“太空出差”的內蒙古籍航天員。
按照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將於10月31日23時44分發射,作為乘組一員,武飛將從家鄉內蒙古啟程,開啟他的首次“太空出差”。此時,作為執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傑已在軌駐留189天。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飛天后,武飛與王傑將在中國空間站天宮實現太空會師。
從草原仰望星空的少年,到成為執行神舟飛船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和王傑用奮鬥譜寫了屬於自己的飛天夢想詩篇。
武飛的童年是在牛羊成群、四季更迭的廣袤草原上度過的。白天,大自然是他無盡的樂園;夜晚,曾擔任民辦教師的父親用數學公式點燃了他對世界的好奇。而真正將飛天夢想種在他心田的,是2003年神舟五號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草原成功著陸的歷史瞬間。“因為我是內蒙古人,從2003年的時候就對載人航天有很深的印象。”多年後武飛這樣回憶。那年,飛天夢如同一粒種子,在一個內蒙古少年心中生根發芽。這與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的中學課堂上了解到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著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一重大事件在王傑心中埋下了一顆航天夢想的種子一樣,極其相似。
年少時的武飛,是軍事雜誌的忠實讀者。當在《世界軍事》等雜誌上看到炫酷的武器裝備後,一個念頭涌上小武飛的心頭:“什麼時候我們國家的武器裝備也能世界領先?”這份樸素的家國情懷,與飛天夢想交織,成為武飛奮鬥的原動力。
懷揣夢想,武飛在高考後堅定選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專業。在這裡,他叩開了逐夢航空航天的第一扇大門。他參與戰鬥機燃油箱惰化系統研究,並在這段經歷中明確了人生方向:“科學家是發現世界上已經存在的道理,工程師是創造世界上沒有的實體。”他立志成為一名工程師。
碩士畢業後,武飛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為一名航天領域的科研人員,以工程師的身份深度參與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等多類航天器的研發驗證工作,用專業能力為航天事業築基。
2019年,一份關於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的通知,改變了武飛的人生軌跡。在得知第三批航天員選拔的消息時,他幾乎沒有猶豫,“第一時間就報了名”。
然而,通往太空的道路佈滿考驗。其中,有關離心機的選拔考核,給武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承受8個G的超重負荷時,巨大的壓力讓他幾乎無法呼吸。“那時就真正感受到,航天探索是用身體對抗物理的過程。”在那生理極限的臨界點,支撐他堅持下去的,是內心深處對這份事業無比的熱愛和超越自我的決心。
成為航天員後,無論是系統原理的深入鑽研,還是在模擬器上千百次的精細操作,亦或是面對特因環境的極限挑戰,武飛都全力以赴,不敢有絲毫懈怠。在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上,武飛動情地説:“我深知,只有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才能無愧於為祖國出征太空的崇高使命。我相信一句話,越努力,越幸運。能夠將個人夢想融入祖國航天的輝煌征程,這是時代賦予我的最大幸運。而我能做的就是用100%的努力去回報這份幸運,不負時代,不負重托!”
即將出征太空,武飛既激動又期待。這次出征,武飛帶了一棵迷你向日葵。他解釋説,向日葵的寓意很好,是積極向陽、向上的狀態,同時,這也與他的女兒有關,因為女兒的小名就叫“小葵”。他希望在太空繁忙的工作之餘,這棵向日葵能讓他感受到來自家鄉和家庭的溫暖。
就在武飛即將出征太空之際,王傑和“神二十”家族正在做足準備迎接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入駐天宮。在軌駐留期間,神舟二十號乘組共進行4次出艙活動和7次載荷進出艙任務。和武飛同樣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的王傑,已經和乘組成員共同進行了出艙活動,並圓滿完成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輔助裝置安裝、艙外設施設備巡檢等任務,並在空間科學與應用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王傑、武飛的飛天之路,是個人夢想與家國情懷交織的奮鬥縮影,更是內蒙古與中國航天事業血脈相連的生動注腳。
60多年前,東風航天城建設伊始,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人民為了新中國的“鑄劍”事業,舉家遷出世代居住的故土,三易旗府,書寫了“最好牧場為航天”的歷史佳話。
60多年間,幾百顆衛星、20艘神舟飛船等眾多飛行器在額濟納旗成功發射,這裡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多項“第一”,圓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並不斷創造新的輝煌,內蒙古人民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這一偉大進程中持續貢獻力量。
從“最好牧場為航天”的無私奉獻,到如今本土航天員接力出征,60余載守望相助,內蒙古始終與中國航天同頻共振。
2025年11月1日,浩瀚太空將見證註定感人的一幕:來自達茂草原的武飛與來自烏拉特草原的王傑將在中國空間站天宮實現歷史性握手。這不僅是兩位內蒙古籍航天員的歷史性會師,更是中國航天精神薪火相傳的象徵。一代代航天人正如大漠胡楊,在遼闊戈壁中的東風航天城和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各個站點深深紮根,在世界航天史上寫下生生不息創新不止的壯闊詩行。
星空無垠,探索不止。武飛攜帶的迷你向日葵,既是對女兒的深情牽掛,更是中國航天人向陽而生、逐夢前行的精神寫照。在建設航天強國的新征程上,必將有更多航天員從內蒙古這片遼闊土地起飛,以牧歌般的豪邁,在璀璨星河中續寫中華民族的飛天傳奇,續寫人類探索浩瀚星空的壯美詩篇。(記者 李霞 康麗娜 柴思源 王智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