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免費就業服務、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農業轉移人口進城,政策紅包真不少
日前(21日),濟寧市政府印發《關於貫徹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意見》,為促進實現全市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城中村城邊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其他農村地區就地轉移就業人口市民化“三個市民化”,加大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中小城鎮的支持力度,將持有居住證人口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範圍,創造條件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力爭到2018年,我市構建起支持新型城鎮化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體系。
上學、就業不用愁,資金、政策都有傾斜在教育方面,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現“兩免一補”資金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以及中等職業教育、技工教育等各類涉及學生政策的轉移支付,市級財政全部按照在校學生數及相關標準測算分配到縣(市、區),支持將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全部納入接收地財政保障範圍。實施解決城鎮普通中小學“大班額”獎補政策,資金分配向接收農民工子弟較多的學校傾斜,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同時,支持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就業服務體系,與當地戶籍人口平等享受就業扶持政策。對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就業能力和願望的農業轉移人口,可在就業地進行就業失業登記,並免費提供政策諮詢、求職信息發佈、職業指導等公共就業服務。在常住地連續居住6個月以上、在就業地辦理完就業失業登記的進城農民,可到定點培訓機構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並按規定享受職業培訓補貼和鑒定補貼。在就業地辦理就業失業登記的農業轉移人員可作為登記失業人員享受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個人申請創業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為15萬元,貸款最長期限不超過3年。當年新招用符合貸款申請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員達到現有職工總數30%以上(超過100人的企業達到15%),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且無拖欠工資、欠繳社會保險費等嚴重違法違規信用記錄的小微企業,可申請最高不超過4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2年,按照基礎利率給予50%的貼息。
養老保險可轉移“漫遊”,告別後顧之憂在醫療保障上,推進參保人員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基本醫療保險,建立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轉換和接續機制,明確繳費年限和醫療待遇轉換接續辦法,鼓勵參保人員連續參保、及時繳費。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實行全市統一參保範圍、統一籌資標準、統一基金管理、統一醫療待遇、統一信息管理、統一經辦流程。持有我市居住證的人員,可參加居住地居民醫療保險,個人按當地居民相同標準繳費,各級財政按照當地居民同樣的標準給予補助。完善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轉移支付辦法,市級衛生部門按照常住人口數及相應標準測算分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轉移支付資金,支持將進城農業轉移人口納入當地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另外,建立城鄉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制度,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辦法,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係或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企業養老保險等城鎮社保制度覆蓋範圍。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財政補助辦法,在中央、省財政補助的基礎上,市級財政按照符合領取居民基礎養老金條件的老年人口數和相關補助標準對縣(市、區)予以補助。市、縣(市、區)政府對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員繳費給予適當補貼,補貼標準不低於每人每年30元; 參保人員選擇500至1500元5個繳費檔次的,每提高一個繳費檔次增加不低於3元的繳費補貼;選擇1500元以上繳費檔次的,按照1500元繳費檔次給予繳費補貼。對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的補貼,政府按最低繳費檔次標準為其代繳養老保險費,所需資金由各縣(市、區)財政負擔。
農業轉移人口持居住證,可申請保障房鼓勵農業轉移人口通過市場購買或租賃住房,採取多種方式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居住問題。各縣(市、區)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本地城鎮住房保障範圍,推進以城中村、城邊村、國有工礦住宅區、規模較大建制鎮為重點的棚戶區改造,促進村民(職工)市民化。將公租房等保障房的保障範圍擴大到持有城區(鎮)居住證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農民在城區(鎮)用工單位簽訂一定年限的勞務合同、繳納一定年限社會保險等相關費用情況下,在居住證辦理地或用工企業或單位所在地可申請承租公共租賃住房或申領住房困難家庭住房租賃補貼。市縣財政在安排保障性住房專項資金時,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尤其是城中村、城邊村、建制鎮、國有工礦住宅區等棚戶區改造任務重的地區給予重點支持。
同時,支持産城、産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市民化。支持小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産城融合發展,帶動農村就地轉移就業人口市民化。各級城鎮化建設、産業發展、扶貧基金等專項資金重點加大對縣域及小城鎮建設的支持,推進縣域、鎮域特色經濟産業化,打造生態、宜居、宜業、宜遊的特色小鎮。將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開展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採取先建後補、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農産品加工、倉儲、物流等農村二三産業向縣城、小城鎮、産業園區集中,穩定就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市縣財政部門加大對農村新型社區和特色産業園區“兩區共建”的扶持力度,拓寬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渠道。
帶著土地進城,仍可享受各類補貼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結合中央、省對市民化考核獎勵情況,將上級分配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統籌用於對“三個市民化”進展快、城鎮化品質高的縣(市、區)進行獎勵,重點向農村人口進城落戶多、農村新型社區納入城鎮化管理程度高、城中村城邊村改造成效大、城鎮化率提高快的縣(市、區)傾斜。縣財政部門在測算分配其他各類基本公共服務轉移支付資金時,根據資金性質、補助對象、實施條件等因素,儘量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為農業轉移人口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財力支持。根據不同時期農業轉移人口數量規模、城鄉之間農業人口流動變化、縣區間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差異等,對轉移支付規模、結構以及保障標準等進行動態調整。
另外,對擁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業轉移人口,按規定繼續享受以土地為發放依據的各類農業補貼。要通過健全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逐步建立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的相關權益退出機制,積極引導和支持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願有償轉讓相關權益,促進相關權益的實現和維護,現階段要嚴格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要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進城落戶農民在城鎮居住、投資、創業,鼓勵農民帶資進城落戶。
對符合條件的農村社區依法實行“村改居”,納入城市社區治理體系,按照城市社區模式開展服務。積極支持農村新型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按城市社區標準投入,居民社會保障政策逐步按城市社區居民標準執行,促進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向城鎮轉移。 (曹俐報道)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