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沃野以結構調整展開一幅豐收畫卷

2018-09-17 09:09:25|來源:大眾日報|編輯:石麗敏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齊魯沃野以結構調整展開一幅豐收畫卷

  豐收:喜悅是紙奮鬥著墨

齊魯沃野以結構調整展開一幅豐收畫卷

新華社發 豐收,九月的味道。近日,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農民在晾曬玉米。

  秋風吹過,瓜果飄香。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豐收畫卷正徐徐展開。

  9月23日,將迎來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在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在遍地金黃的仲秋時節,齊魯大地處處展現豐收美景。

  豐收,讓人喜悅:加上今年總産494億斤的夏糧,全省糧食總産有望連續7年穩定在900億斤以上。

  豐收,給人自信:在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基礎上,我省大力發展優質糧食品種,適當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探索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推動形成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

  品種優化:小麥強筋品種通過審定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結構調整前提是維護糧食安全。

  9月15日,鄒平縣10萬畝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生産示範區內,顆粒飽滿的玉米棒金澄澄、黃燦燦。“這裡集成推廣了深耕深松、玉米‘一防雙減’、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示範方不僅高産,還節水、節肥。”元瑞農業科技公司焦橋種植基地經理孫可海説。

  據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四級調研員彭科研介紹,2013年—2017年,我省共建設糧食高産創建示範方2285.6萬畝,基本做到“藏糧于地”。同時由於糧食優良品種和關鍵增産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近5年來示範方小麥、玉米平均畝産達到1180.7公斤,做到了“藏糧于技”。

  “我們流轉土地,每年每畝有120元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對種糧大戶還有適度規模經營補貼,這調動了我們種糧的積極性。”孫可海説。據統計,全省小麥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5700萬畝以上。

  當前,在我國的糧食生産中面臨著結構性矛盾。一方面,隨著生産成本增長,種糧比較效益下降;另一方面,一些質高價優的品種卻供不應求。比如,我國優質小麥佔總産量不到10%,尤其強筋品種大量依賴進口。依託新型經營主體和土地託管服務主體,近年來山東大力發展強筋小麥等優良品種。

  從事高檔麵粉加工的中裕食品,引進綜合栽培性狀較好的“師欒02-1”品種後,公司採取免費統一供種、免費播種、免費收割、由中裕公司加價10%統一訂單回收的“三免一加四統一”優惠政策,迅速發展了訂單供種面積70萬畝以上,輻射帶動種植面積150萬畝以上。

  我省優質糧食品種育種亦有突破。去年省農科院濟麥“三兄弟”新品種陸續通過審定,其中濟麥23是中強筋高産品種,濟麥229是強筋品種。

  輪作休耕:“玉米不減産,大豆是白撿”

  時下,禹城市房寺鎮綠豆王村村民孫永生種植的1100畝大豆長勢旺盛,豐收在望。“去年我種了60畝‘齊黃34’大豆,畝均收益1056元。今年,國家每畝還給150元的補貼,我就擴大到了1100畝。”

  2016年山東出臺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意見,提出探索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在我省沿黃玉米集中産區,積極引導農民改玉米種植為大豆、飼草料等作物,改玉米種植為玉米和花生間作套種。

  今年,全國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禹城是山東10個試點縣市之一,試點內容正是玉米與大豆輪作。10個試點縣大豆種植一年增加了50萬畝,全省大豆總面積達250萬畝左右。

  成為國家試點之前,禹城就與省農科院、禹王集團合作,陸續發展起3000畝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種植試驗基地,選出了以“齊黃34”為代表的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系列品種。

  “以前大豆不受‘待見’,原因是傳統種植方式産量低、效益差、農業機械用不上。”禹城市農業局局長王清華説。“我們選出的品種高産且穩産,畝均達200公斤左右。

  平播大豆比單種普通玉米每畝可增收140元,玉米大豆間作可達到‘玉米不減産,大豆是白撿’的效果,每畝增收200元以上。”

  禹城按照每500畝配套一台播種機、一台收割機的標準,財政專門列支450萬元大豆農機購置補貼。農戶購機,除享受國家30%的農機購置補貼,當地財政再補貼20%。截至目前,禹城享受補貼新購置大豆專用播種機106台。

  種得好,還要賣得出。今年,當地98%以上的農民與大豆加工企業——禹王集團簽訂了大豆收購合同,由禹王集團按照每公斤3.8元的價格保底收購,對達到一定品質標準的,在市場價的基礎上,每公斤再加價0.1元。

  結構調整:糧改飼為農民增收近10億元

  推行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既能壓縮過剩玉米産能,又滿足畜牧業發展需要,有利於加快構建糧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這幾天,陽信縣玉米剛開始收穫,但翟王鎮劉梅村村支書李延軍的10畝玉米地卻快收割完了。一台糧改飼專用收割機轟鳴後,全株玉米被粉碎,裝進了華俊牧業公司的運輸車。

  “每畝訂單收入800元,比種籽粒玉米增收二三百元。養殖場免費收割、免費運輸,也不耽誤外出打工。”李延軍説,村民算準了這筆賬,沒怎麼動員,麥收後全村1000畝地全部改種了飼用全株玉米。

  自去年開始,華俊牧業公司500多頭肉牛改吃青貯玉米。“與傳統飼料相比,喂青貯玉米可節約40%草料,每出欄一頭肉牛,節約飼料成本1000元。青貯玉米營養更全面,一頭牛一天平均長3斤,比過去多長1斤,肉質更好。”公司總經理劉成延説。

  作為國家級“糧改飼”示範縣,今年陽信糧改飼種植面積達10萬畝,畝産全株玉米3.5-5噸。

  省畜牧獸醫局畜牧處處長李流航算了一筆全省的大賬:截至目前,全省糧改飼面積達到230萬畝,一年收儲全株玉米等飼草料700萬噸以上,按照一畝增收300元計算,加上務工收入,累計為農民增收近10億元。

  農業多樣性、外向型是山東農業發展的優勢,新一輪種植結構調整,山東突出標準化、優質化、品牌化,大力發展附加值高、品質好的特色農産品。

  7月12日,全國蔬菜品質標準中心在壽光掛牌,我省力爭通過標準中心建設把蔬菜地方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創建農産品品質安全省。我省還打造農産品整體品牌形象,分三批遴選了36個區域公共品牌和300個企業産品品牌,更加叫響壽光蔬菜、金鄉大蒜、章丘大蔥等知名農産品品牌。

  去年山東蔬菜及食用菌總産10618.3萬噸,水果總産1776.9萬噸,畜産品總産1487.9萬噸,都是全國第一。今年有望延續這一佳績。(記者 趙洪傑)

  • 濟南趵突泉再現“雲霧潤蒸”奇觀
  • 四年前通車的山東省首條“綠色公路示範高速”,現喜獲“李春獎”!
  • 泰山霧凇與白雪相輝映
  • 濟南九如山浪漫冰瀑布引遊人
  • 山東榮成迎來大範圍降雪天氣
  • 山東青島:瑞雪紛紛伴鷗飛
  • 動物園裏下雪啦!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