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刁鎮街道茄莊村村民 杜向來
冬深了,站在村口從南往北望去,一片片麥田長得正旺。端詳著自己種的麥苗,心裏的喜氣兒也在往上涌。這些年和土地、糧食打交道的經歷,讓我深深感覺到,只有手裏有了好種子才能換來好收成,日子才過得更有奔頭。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一直種地,親眼看到農村從人工耕種、收割變成了現代農業機械化耕種、收割,我自己也慢慢從一個種植幾畝地的小農戶變成了流轉幾百畝土地的種植大戶。
還記得改革開放最初那幾年,我和鄉親們一樣,種小麥都是把自家頭年收的麥子留出一部分做種子。這樣年復一年,種子沒有經過改良,不但很難增産,反而因為種子退化、病蟲害等各種原因,産量越來越低,這讓我十分苦惱。
後來,我通過看新聞、聽廣播、請教農業專家,慢慢意識到了良種的重要性。於是,我開始試著種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培育的濟麥22號、濟麥17號等新品種。通過試種植,濟麥22號株型緊湊、抗寒性好、抗倒伏、抗幹熱風,籽粒硬質、飽滿,一畝就能收500~600公斤,遠遠高出了之前的畝産。這讓我喜出望外。看準了,就大膽幹。我響應政府號召著手流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不斷摸索更先進的種植方法。不久,我又找到了適合種植的登海系列玉米品種,實現了從畝産600公斤到800公斤的跨越。
一家好不如家家好。我的糧食種植規模擴大了,收成越來越好了,鄉親們看在眼裏,紛紛找我“取經”。我帶著他們試種新種子、採用新方法,大家一起增産增收。去年,同村兩個村民在種植時選用了散裝玉米種子,幼苗抗病能力和抗倒伏能力都很差,年産量上不來。我為他們推薦了自己正在種植的袋裝優質登海系列品種,並指導他們科學種植。後來,他們的玉米地裏也出現了成片豐收的好光景,倆人特別高興,一個勁兒説,光靠著“汗滴禾下土”不管用,還是得有好種子。
這話説得對。一粒種子,就是我們農民的全部。現在,國家對糧食生産越來越重視,為我們培育的優良品種也越來越多了。莊戶人不怕吃苦下力,只要有了好種子,我們就有信心種好地、産好糧、過上好日子。(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 李慧 趙秋麗 馮帆 任爽 王斯敏;通訊員 萬源 李靜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