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省最大的稻米加工産業集聚區和中國粳稻區稻米産品交易集散地 微山湖畔 稻穀飄香
霜降時節,山東省濟寧市微山湖西岸滿地金黃、稻穀飄香。
“開鐮,收割!” 10月21日上午,濟寧市魚臺縣王魯鎮閆廟村的大片稻田裏,年過七旬的種糧大戶宋忠良雙手掐住一把稻穗仔細打量,確定稻粒已全部由青轉黃,便下了“開鐮令”。
轟隆隆——老宋話音剛落,兩台聯合收割機便開進了稻田,收割、脫粒、打捆一氣呵成。所過之處,一捆捆稻草被均勻地碼在田間,金黃的稻穀流進了車鬥。一支煙的工夫,就收完了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地塊。
“從前收稻,鐮割肩扛,一個人一天干不了一畝地,現在一台機器一天能收五六十畝,地越種越輕鬆。”老宋是當地一家合作社的負責人,種植的400多畝水稻即將進入集中收割期。“機械化收割效率高,一個星期就能收完。”他薅了幾個稻穗放在手裏掂了掂説,“畝産在1300斤以上,豐收在望!”
老宋種稻要從20世紀60年代説起。魚臺縣地處微山湖西岸,境內17條河流都與微山湖相通,農業灌溉水量充足。當時,魚臺發起“稻改”運動,一舉把澇洼之地改造成“北國魚米之鄉”。如今,當地水稻常年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畝産稻穀在1300—1500斤。
好收成要從好種子説起。魚臺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劉永介紹,縣裏的種子企業可以做到育繁推一體化、産加銷一條龍,稻種市場輻射黃淮稻區1000余萬畝農田。不僅如此,魚臺實施“五統一”綠色稻米發展戰略,優質品種推廣覆蓋率達到100%,硬板育秧機插秧集成技術、綠色防控技術、兩減一增技術、配方施肥、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高效生態綠色循環技術應用覆蓋率超過98%。
脫殼、碾米、拋光……在魚臺縣金源米業有限公司車間,從地頭運來的稻穀被倒入現代化生産線進料口,開啟了新一輪的蛻變。生産線末端,金黃的稻穀變成了晶瑩剔透的大米,裝入貼有“今年新米”字樣的包裝袋,直接被輸送到了停在車間門口的貨車上,即將發往江浙一帶。
“1斤稻穀能出7兩精米。”魚臺縣金源米業有限公司會計韓守軍告訴記者,本地水稻收割才開始,他們就已經收了近200噸稻穀。為了應對稻米加工行業的激烈競爭,他們企業正在謀劃由加工向儲存的轉型,利用時間差實現低進高出、利益最大化。如今,公司新建6座米倉,加上原有的14座,總儲存量超過了1.5萬噸。
一株水稻,渾身是寶——不僅大米,稻殼、稻草也都一點不會浪費。10月21日下午,記者來到魚臺縣唐馬鎮翰林社區的一處稻草加工廠,曬乾的稻草在這裡被壓成了草塊、織成了草苫,發往全國各地。
“稻草可直接用於防風護沙,草苫則可用於大棚保溫、水果包裝、草坪覆蓋等更多領域。”企業負責人古繼康告訴記者,他們一天能收購10萬斤稻草,加工成草苫後一斤能提高0.1元的附加值。
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是將“小米粒”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目前,魚臺縣已發展起42家稻米加工企業,建有各類稻米加工生産線40余條,年加工量超100萬噸,成為山東省最大的稻米加工産業集聚區和中國粳稻區稻米産品交易集散地。(大眾日報記者 王浩奇 通訊員 張惠亞 趙詩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