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的山東省高端石化創新創業共同體化工中試基地內,PCT及其共聚物中試車間運轉有序。“該套中試裝置可生産PCT、PCTG等聚酯産品,將優先生産國內尚未産業化的、高附加值、高技術難度的聚酯産品,對於需求量較大的聚酯産品可提供工藝包轉讓及技術服務,推動東營芳烴産業鏈向中高端發展。”中試基地生物化工事業部副部長李友告訴記者。
作為山東省高端化工行業唯一的創新創業平臺,共同體創新性打造開放共享的化工中試平臺,先後連結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孵化連結芳烴、乙烯、丙烯、碳四上下游企業42家,集聚場地、人才、技術等10余個創新創業發展要素,培育了合理高效的協同創新機制、利益共享機制、産業培育機制、人才招引機制。
這是一個縮影。近年來,山東打破傳統路徑依賴,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讓人才、科技與産業更高水準“牽手”,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山東重工集團中國重汽濟南卡車製造公司萊蕪工廠焊接生産線提檔升級,生産協同效率提升20%。亓亭攝/光明圖片
人才引領 創新要素“聚”起來
“山東的扶持政策讓我的創業夢落了地!”七年前,機器人研發人員庹華參加了山東省首屆“創業齊魯·共贏未來”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他和他年輕的創業團隊以“高性能機器人項目”一舉獲獎,不僅獲得了省裏一系列政策和資金扶持,庹華個人也因此直接入選泰山産業領軍人才。如今,由他在山東創立的“珞石機器人”已成為年産值5億元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産品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其研發的“一指觸停”機器人更以全球首創技術驚艷業界。
像庹華這樣的高層次人才,如今正源源不斷地匯聚在山東。近年來,山東不斷夯實人才“家底”,搶佔“智”高點,深入開展頂尖人才、標誌性領軍人才、青年人才集聚行動,精準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圍繞産業所需、企業所求,通過持續優化泰山産業領軍人才工程、完善“創業齊魯·共贏未來”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等舉措,吸引了一大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帶技術、帶項目落地山東。
山東既以開放姿態廣納天下英才,更以系統思維厚植人才成長沃土。走進山東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教學課堂,産教融合的生動場景撲面而來:企業生産一線的技術難題成為培養課題,産業導師與學術專家組成的“雙師”團隊全程護航,青年學子在破解真實工程難題中實現能力躍升。這種學院與龍頭企業聯合選拔工程碩博士的模式重構了工程人才培養的邊界——企業技術骨幹帶著學生從實驗室直抵智慧産線,將“卡脖子”技術清單轉化為攻關課題。
從高原鐵路建設攻堅一線,到密碼演算法自動化評估平臺研發現場,再到晶片設計核心實驗室,處處可見這些未來工程師的身影。“我們聚焦半導體、新材料、網絡安全等11個國家急需領域,與中國中鐵、中國電科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展務實合作,通過‘項目制+平臺化+實踐化’三維育人模式,構建起‘需求牽引-場景實訓-成果轉化’的沉浸式培養體系,努力培養國家所需的卓越工程人才。”山東大學常務副校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院長吳臻表示。
這種産教融合的創新實踐正在齊魯大地蓬勃開展。目前,山東已立項建設9家省級卓越工程師學院,在重點産業領域推進校企深度合作,構建起“校企協同、工學互促”的新型培養體系。隨著一批批既懂理論又精實操的“新工科”人才從實訓基地走向産業一線,山東正以人才自主培養的“造血機制”,為科技創新注入活力。
北汽福田諸城廠區生産車間一瞥。王加輝攝/光明圖片
建強載體 創新活力“燃”起來
濰柴集團的智慧車間裏,機械轟鳴,一台臺柴油機有序下線,這家老牌製造企業的“心臟”——柴油機本體熱效率已突破53.09%,創造多個世界第一,四年四度刷新世界紀錄。支撐這項技術奇跡的,正是濰柴集團苦心鍛造的一支國際化科研尖兵團隊。
“濰柴集團是一家把人才強企作為第一工程的企業。我們堅持研發大投入、人才大引進,近五年年度平均研發投入30多億元,年均引才1000人以上。”公司人力資源部招聘業務負責人左小康介紹,企業佈局全球研發,與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諮詢公司等建立戰略合作,在全球設立十大前沿技術創新中心。與多所國內外一流高校在産學研項目、人才培養方面深度合作,成為校企合作新典範。
放眼山東,像濰柴集團這樣的“人才引領型企業”,目前已遴選培育了45家。這些企業不但人才意識強、人才制度完備、人才集聚度高,更在創新鏈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作為行業標杆,有效帶動了其他企業在人才戰略與創新發展上的全面提升,成為山東人才創新生態的重要支撐力量。
企業求賢若渴,高校也在加速向産業一線靠攏。為了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打通産學研鏈條,2023年以來,山東省委人才辦統籌多部門資源,聚焦現代農業、現代海洋、醫養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著力打造了一批高等教育共同體,推動高校的人才資源、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與企業的市場活力深度對接,讓産學研一體化成為山東創新發展的日常風景。
在這股創新融合浪潮中,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聯合41家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重點企業,牽頭組建了山東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等教育共同體。“我們深入實施‘學科—團隊—人才’一體化發展模式,跨單位組建了‘科學智慧與計算’等省級高水準專家團隊。”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李剛介紹,“共同體成立以來,不僅在國內率先建設了覆蓋16市的省域算力互聯網‘山東算網’平臺,先後發佈了‘新工科教育大模型’等系列創新成果,還率先打造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概念驗證中心,孵化多個産業急需項目。”
在農業領域,山東農業大學聯合43家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龍頭企業建設的現代農業高等教育共同體也迅速落地。“共同體通過引入省外海外資源,激活了融合發展的新引擎。僅一年多的時間,眾多院士專家紛紛紮根山東,聯合開展科研交流,産出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為建設更高水準的‘齊魯糧倉’作出了重要貢獻。”山東農業大學人才辦主任楊超説。
除了企業和高校兩大陣地,山東還發力於重點平臺的創新融合。圍繞積體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山東正遴選3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等人才效能提升重點平臺,計劃用三年時間集中攻關,強化人才聯合培養,促進企業技術需求與科研成果高效對接,持續推動“四鏈”融合向縱深邁進。
在位於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山東國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化學分析室,東營職業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周廣學攝/光明圖片
聚焦需求 科技成果“跑”起來
位於肥城市老城街道的山東豐融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各類廢舊鋰電池沿傳送帶緩慢上行,黑粉、鋁、銅顆粒分別産出。“這個多級分選系統能更精準地滿足高效回收需求。”公司總經理許濤介紹,目前企業與高校合作開展“低溫超導強磁環境下的正極材料分選應用設備及工藝”研發,盡可能將廢舊動力電池中的可回收資源吃幹榨凈。
科技的助力,讓企業對即將上馬的20萬噸/年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項目信心十足。建成投産後高達28%的全國市場佔有率,也為肥城打造江北最大廢舊鋰電池資源化處置基地夯實了基礎。
産業提出需求,科研瞄準方向。高校的科研成果如何順利變成市場上的産品?長期以來,科技界和産業界像“隔著一層玻璃”,彼此看得見,卻很難真正聯動。
在山東,這道“玻璃墻”逐步被打破。2024年,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新藥研發團隊研發的“取代的噠嗪酮類化合物及其用途”專利技術,經由山東科技大市場推介,精準對接到企業需求方,順利轉化應用。這一跨越實驗室與生産線的“雙向奔赴”,成為山東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生動縮影。
山東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全省科技創新資源的匯聚平臺,山東科技大市場集成果展示、技術交易、企業孵化、融資路演等功能于一體,打造科技要素高度集中、高效流通的“超級樞紐”。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在這裡“走出實驗室、走進生産線、走向市場”,助力新質生産力加速培育。
破解“難題無解”的瓶頸,山東拿出“揭榜挂帥”的硬核辦法。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山東每年遴選100項左右重大科技項目,全部實行揭榜挂帥——不設門檻、不唯資歷,誰有本事誰上陣。同時,推行目標導向的“軍令狀”制度,對關鍵節點實行“里程碑式”管理,確保任務“揭得了榜、打得贏仗”。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應運而生:全球起飛重量最大、運力最強的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成功發射;在全球率先研製出12英寸超大尺寸光學級鈮酸鋰晶體;全球首列碳纖維地鐵列車投入商業運營……近三年,山東發佈揭榜項目611項,榜單金額近30億元,柔性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207人。科技成果與産業需求緊密對接,一項項技術難題迎刃而解,讓産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産業在變,人才在聚,科技在跑,山東“四鏈”融合加速推進。省級以上領軍人才8600余人,支撐帶動全省規上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産值比重超過52%,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李志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