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濟南到全球,看“糧食減損”未來之路
2025-07-28 09:51:31來源: 濟南日報編輯: 李煒責編: 李煒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也是全球發展的重要基石。

  7月24日至26日,2025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濟南召開。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國糧食減損方面的實踐,這場大會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繪製了新的藍圖。

  2021年9月,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濟南成功舉辦,各方達成多項共識性成果,發佈《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倡議》,為全球糧食減損治理提供了指引。4年來,各國積極響應“濟南倡議”,國際社會對糧食減損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全球糧食損失浪費加劇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已經成為糧食減損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

  4年之後,大會再次返濟。此次大會以“科技創新賦能節糧減損 全球攜手共促糧食安全”為主題,旨在打造糧食減損機制化全球交流平臺。大會匯聚多國農業部長、國際組織代表及行業專家,圍繞糧食減損治理、科技創新等議題展開研討。

  作為大會舉辦地,濟南在糧食減損方面有很多探索與實踐。從生産到消費,再到打造萬畝國際糧食增産減損示範區。未來濟南將如何進一步推動糧食減損工作?為保障全球糧食貢獻哪些力量?

  科技賦能 耕好“無形良田”

  科技創新在糧食減損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此次大會上,很多新技術、新裝備紛紛亮相,助力糧食減損。比如,智慧農機裝備的應用,讓糧食收穫更加高效、精準,有效降低了機收損失率。中科北斗數字農業示範基地,依託“天空地網”一體化監測體系,星河AI深度賦能糧食生産全鏈條;監測體系整合衛星遙感(天)、航空監測(空)、地面傳感(地)及物聯網(網)技術,構建了覆蓋區域的田間氣象、作物長勢、土壤墑情、病蟲害發生等關鍵要素的綜合監測服務平臺。同時,通過智慧農機裝備的集成應用,實現了覆蓋産前、産中、産後全過程的“精準農業”實踐,顯著提升了作物單産水準與品質,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濟南深知科技創新對於糧食減損的重要性,不斷加大農業科技領域的投入,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比如,濟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經過13年研發,成功培育出“濟科109”新品種,與國家主導品種“濟麥22”相比,“濟科109”在山東省的兩年區試中,平均畝産達到635.7公斤,比“濟麥22”增産4.8%,株高平均78.5釐米。

  濟南將持續加強科技賦能,耕好“無形良田”,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糧食減損關鍵技術研發,在種子培育、種植技術、收穫機械、倉儲保鮮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以科技創新提升糧食全鏈條的減損能力。

  全鏈發力 打造減損閉環

  糧食減損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糧食生産、收穫、儲存、加工、消費等多個環節。只有全鏈條發力,才能形成減損閉環,最大程度減少糧食損失。

  在生産環節,濟南將持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田基礎設施水準,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濟南將抓好4個糧食産能提升重點縣,建設6個技術集成萬畝示範片,支持有條件的區縣開展“噸糧”“噸半糧”生産能力建設;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新建成18.35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優選高水準的規劃設計團隊“賽馬比拼”,探索開展“保險+管護”試點,加快形成高標準農田建管並重長效機制。未來,濟南將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提升耕地品質,為糧食高産穩産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減少因病蟲害導致的糧食損失。

  在收穫環節,濟南將提升農機裝備智慧化水準,提高機收作業品質,確保糧食顆粒歸倉。比如,山東魯供豐農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的智慧託管平臺,將地塊分佈、設備狀態、作業管理信息實時呈現,管理記錄清晰,責任人、作業軌跡一目了然。通過精準控制,有效降低了小麥機收損失率。

  在儲存環節,濟南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推廣綠色儲糧技術。未來,濟南將糧食烘乾倉儲體系建設列為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的重點工作,秉持“綠色環保、低碳節能、安全可靠”的建設原則,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清單化推進的工作模式,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濟南市已建成4處千噸級烘乾項目、16處百噸級烘乾項目;糧食烘乾機械保有量達311台,日烘乾能力可達1.55萬噸。在章丘區、濟陽區等糧食主産區,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糧食烘乾設施佈局,多個街道(鎮)均設有不同規模的烘乾站點,基本能夠滿足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糧食烘乾需求,切實保障糧食顆粒歸倉。

  在糧食加工環節,濟南倡導適度加工理念,在保證糧食産品品質的前提下,減少過度加工造成的糧食浪費。同時,濟南推動糧食加工企業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延長産業鏈,提升糧食附加值。

  糧食減損,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全民參與。濟南在學校、機關食堂、餐飲企業等場所,張貼宣傳標語,開展主題活動,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良好氛圍,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糧減損的良好風尚。

  深化合作 共享減損經驗

  糧食安全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此次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的召開,將促進濟南與國際社會在糧食減損領域開展更緊密的合作。

  作為山東省省會,濟南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可以實現糧食自給、主要優質農産品自給同時外供的省會城市。截至2024年,濟南糧食生産已連續6年實現面積、産量、單産“三增”,總産量達到305.7萬噸,三大主糧作物綜合參保率97.4%、居山東省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堅實的“濟南力量”。

  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萬畝國際糧食增産減損示範區成為科技賦能糧食減損的樣板。示範區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入糧食生産,從播種到收穫、儲藏,實現了智慧化管理。田間的感測器實時收集土壤濕度、養分含量、氣象等數據,為精準種植提供依據。

  共享經驗意味著學習與共贏。濟南的農産品,如章丘大蔥、萊蕪生薑、曲堤黃瓜、平陰玫瑰及其深加工産品,在大會上受到關注。這為濟南優質農産品“走出去”、延伸産業鏈拓寬了渠道。

  這些實踐經驗和創新模式,正是濟南未來推進糧食減損的重要基礎與共享內容。

  2025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的閉幕,不是終點,而是全球糧食減損合作新的起點。作為這場國際盛會的東道主,濟南將“中國方案”的智慧、“山東實踐”的經驗與“濟南行動”的實效深度融合,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從“中國方案”來看,《糧食減損南南合作行動方案》的發佈,為全球糧食減損提供了框架,而濟南的全鏈條減損正是這一方案的生動注腳——從智慧農業的數字賦能到綠色倉儲的精細管理,從加工環節的“吃幹榨盡”到消費端的“光碟行動”,每一環都彰顯著中國在糧食減損領域的制度優勢與創新活力。

  再看“山東實踐”,作為農業大省,山東以“五良”發力穩産量、以全鏈條管控減損耗,連續4年糧食總産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機收減損、綠色倉儲等經驗已成為可複製的範例。作為山東省省會,濟南深度融入山東省實踐,地方儲備糧損耗率降至0.38%,山東省建成高標準農田7759萬畝,農機總動力達到1.22億千瓦時、全國第一,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4%。用實實在在的成效印證了山東“穩産減損雙管齊下”的路徑可行性。

  而“濟南行動”的未來圖景愈發清晰,依託中科北斗數字農業示範基地的“天空地網”技術,持續深化科技賦能;借著國際合作,將魯供豐農的智慧託管模式推向更廣闊的舞臺;在“北方種業之都”建設中,讓“濟科109”良種成為減損增産的力量。從田間到餐桌,從本土到全球,濟南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讓每一粒糧食有價值,讓節糧減損的“濟南答卷”成為“中國方案”的樣本、“山東實踐”的亮麗名片。(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 王端鵬 丁梅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