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巫山,渝東北門戶,三峽庫區腹心;煙臺,黃渤海之濱,萬億城市。因東西部協作國家戰略,兩地結緣。
10月的巫山,紅葉漸漸染上了深秋的色彩。金坪鄉袁都村梨園,秋月梨已經下樹銷售一空。“今年,光袁都村一個村,秋月梨就賣了2000多萬元。”身處袁都村梨園,眺望遠處座座梨園,山東煙臺秋月梨種植指導專家高飛虎笑得格外開心:“今年又是一個好年景!高興,除了高興還是高興!”
重慶巫山,高山連綿。在這裡,海拔千米的陡坡上,曾是一片“産業空白帶”。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守著苞谷、紅苕和洋芋這“三大坨”,靠山吃山。2019年,高飛虎從“中國梨鄉”煙臺萊陽,帶著一顆讓巫山人民脫貧致富的初心,把秋月梨引種到當地。從此,他踏上了這條東梨西種的幹事創業之路。
從“嚇軟了腿”的險峻山路,到“公樹不結果”的流言質疑;從手把手教技術,到“兩棵梨樹抵一頭豬”的豐收賬,煙臺—巫山東西部協作培育出一個能持續“造血”的産業,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

“種梨?那家裏的豬吃啥子?”
巫山位於三峽庫區腹地,山地佔總面積的98%,丘陵平壩散佈其間。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地區少有優勢作物,形成了相對“産業空缺帶”。
“巫山的地形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前在海拔300米以下種柑橘,300—800米種脆李,但800米以上一直沒找到合適的産業。”煙臺市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曾挂職巫山縣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的高楊介紹。
為破解這一難題,2018年,巫山借助東西部協作平臺,邀請煙臺農業專家團隊對當地土壤成分、光照條件及環境品質進行全面評估。經過評估,專家團隊建議引種秋月梨。
2019年,高飛虎,這位年過5旬的農民專家受派到巫山指導當地群眾種植秋月梨。
他的初心簡單而堅定:讓巫山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生活。
經過多輪篩選與比對,巫山縣最終確定引進秋月梨作為中高海拔地區的適生品種,並在金坪鄉袁都村試種300畝。
初到巫山,高飛虎就被這裡的山路“嚇軟了腿”。“車窗外面就是懸崖,一眼望不到底,坐在車上動都不敢動。”他回憶道。
除了交通不便,飲食、氣候也是難關。高飛虎是吃麵食長大的山東漢子,而巫山人吃米又喜辣,餐餐不離米飯和辣椒;巫山夏季炎熱,但冬天濕冷難耐,沒有暖氣,睡覺時還得戴上帽子禦寒。
生活的不適應咬咬牙尚能克服,村民的抵觸情緒,才是真正的“硬骨頭”。
“種梨?那家裏的豬吃啥子?”聽説要把最好的300畝田拿來種梨,村民們的反對聲此起彼伏。
原來,當地曾在中高海拔地區嘗試發展板栗、核桃等産業,卻屢屢受挫,村民對“新産業”已近乎絕望。再加上秋月梨三年才能挂果,期間幾乎沒有收益,大家寧願繼續種植“三大坨”,也不願再“冒險”。
“別説村民不願意,就連我也不信任。”雖然一直在做村民工作,但種上秋月梨後,究竟能産多少梨、能賣多少錢,袁都村黨支部書記王成華自己心裏也沒底。
2019年3月,在各級各部門的協力推動下,第一批秋月梨最終在袁都村落地栽種。但高飛虎發現,有的村民仍在梨樹旁間種苞谷、紅苕等,嚴重影響梨苗通風透氣與根系發育。
本應在2021年挂果的梨樹,因管理不善未能如期結果,村民中甚至傳出“公樹不結果”的謠言,意指他帶來的都是“公樹苗”,只長葉子不結果。
秋月梨,就在一片質疑與觀望中,艱難生長。

“種兩棵梨,相當於養一頭豬”
“只有實幹,才能破冰。”高飛虎深知,信任比技術更難建立,想讓村民接受新技術,必須先讓他們看到實效。
三年間,他幾乎全年無休,駐守田間,從拉枝整形、疏花疏果,到精準施肥、病蟲害防治,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講。
他尤其注重培養一批“示範戶”,希望通過他們的成功,帶動更多人參與。
袁都村種植大戶翁萬堂曾是“保守派”代表。高飛虎與他打賭:同一塊地,一半按老方法種,一半按新技術管,秋後見分曉。
2022年,翁萬堂收穫第一批秋月梨,頓時心服口服:按高飛虎的技術管理的一半,個大、勻稱、産量高;而按土辦法種植的一半,果小、品質差、收益低。
這也是袁都村第一批收穫的秋月梨。因皮薄肉嫩、清甜多汁、無渣核小等優點,這些秋月梨一經上市就大受歡迎,地頭價每斤5到10元。
實實在在的收益,是最有力的語言。再看到高飛虎時,村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2023年,秋月梨地頭價漲至每斤10到15元;2024年,精品果甚至達到每斤30元。
翁萬堂第一時間將自家18畝果園全部進行了科學改造。2023年,他的梨園收入達48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冠軍園”。今年,20余畝秋月梨,收入80余萬元。
“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錢。”他顫抖著雙手,激動地説。這位比高飛虎還要年長幾歲的果農,心悅誠服地拜高飛虎為師。
曾經“喝瓶水都要朝鄉政府伸手”的袁都村,今年850畝秋月梨産量200多萬斤,總産值突破2000萬元。僅此一項,全村人均收入就達到2萬元。
王成華説,2019年栽下的梨樹,今年平均結果200個左右,一棵樹就能賣1000元。
他算了一筆賬:“種一棵梨,相當於種一畝苞谷;種兩棵梨,相當於養一頭豬;種四棵梨,相當於種一畝烤煙。”
“真金白銀”點燃了村民的熱情,曾經的抵觸與質疑,化為了爭先恐後的學習與實踐。
“現在不是我們讓他幹,而是他們主動問我們怎麼幹。”高飛虎的語氣中滿是欣慰。
小小秋月梨,改變了袁都村的面貌。
“村裏變化相當大,好多村民回來建房,光今年就建了13套。”王成華説,原本村裏常住人口只有四五百人,看到種秋月梨的效益後,很多務工人員回流,如今村裏常住人口近900人,大家幹勁十足、熱情高漲。

“能給師傅頒獎,是我的榮幸”
2024年9月29日,對高飛虎是個難忘的日子。
當天,“感動巫山”2023年度人物頒獎典禮舉行,現場揭曉“感動巫山”2023年度人物,高飛虎名列其中。讓人驚訝的是,為他頒獎的正是熟悉的翁萬堂。
徒弟給師傅頒獎,成了典禮上的一大美談。
“我師傅千里迢迢來到巫山,帶領我們全村致了富,他能獲獎,實至名歸。能給師傅頒獎,是我的榮幸。”提起典禮上那一幕,翁萬堂至今還激動萬分。
對當地而言,在海拔800—1200米區域規模化種植秋月梨,供應期從8月持續至10月,不僅有效彌補了夏季脆李與冬春柑橘之間的産銷空檔,更推動巫山形成“低山柑橘、中山脆李、高山脆梨”的立體農業格局。
“協作不是給錢,是給産業。不是‘輸血’,而是‘造血’。”高飛虎講述了他理解的東西部協作,“你給他10萬元,花完就沒了;但你給他一個産業,他年年都有收入。”
如今,巫山秋月梨從最初的300畝,已發展到8000畝,覆蓋了16個鄉鎮,全縣總産量可超4000萬斤,預期總産值超3億元。2024年,秋月梨被列入魯渝協作特色産業提升重點項目。
“在巫山,秋月梨已經不僅是一個品種,更是一個能持續造福一方百姓的産業,一張叫得響的‘新名片’。”高楊説。
巫山縣對秋月梨産業有著更宏大的目標。到2030年,巫山縣將發展5萬畝秋月梨,讓秋月梨成為當地新興的富民産業。
“高飛虎的故事,是煙臺與巫山東西部協作的生動縮影。真正的協作就是這樣,既是技術的傳遞,也是産業的培育,更是心的交融與情的共鳴。”高楊説,在這條山海相連的康莊大道上,還有更多的“秋月梨”故事,正在書寫。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