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舒抒
在日前發佈的《上海市“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中,一個“小目標”頗為引人注目:到2020年,上海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要超過13%。不過,眼下上海有個區已經達成了這一目標:2015年,徐匯文化創意産業佔全區GDP比重已達到16.9%。
徐匯的文化産業正在向區域支柱型産業轉型。作為上海老牌的文化大區,這一轉型看似順理成章,但如何在轉型中加快文化産業發展,推出更多優質文化産品,“老資格”的徐匯也需要動足腦筋。“十三五”期間徐匯重點發展的三大功能區,恰好成為徐匯文化産業發展“三種模式”的試驗田。
文化+科技:新興産業生態圈初具規模
2014年夏,週旋從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來上海找工作,喜歡打《魔獸世界》的他當時想,“找份能讓我正大光明打遊戲的工作就好了。”此時,位於徐匯漕河涇開發區的上海酷睿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著手研發一套集硬體設備和軟體內容為一體的虛擬現實遊戲産品,週旋正是他們需要的人才。
就這樣,週旋成為了開發區20余萬名白領中的一員。現在,他已成為公司虛擬現實技術部門的總負責人,帶領著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團隊開發出了國內第一代虛擬現實聯網競技遊戲,並自主研發了與遊戲相匹配的倣真座椅平臺等硬體設備。而誕生之初即紮根于漕河涇開發區的酷睿,也從2009年僅有20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如今擁有170名員工的業內領先企業。
在漕河涇開發區,像酷睿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壯大的數字內容企業有不少,徐匯區政府專門為文化創意領域的創新企業和小微企業提供了不設門檻的扶持資金,由技術、政府、財務、市場等四個領域的專家對企業資格進行評議。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徐匯對文化産業相關企業的扶持資金總數預計將不少於2億元。
同時,徐匯還著力引入騰訊科技、巨人網絡、愛奇藝等行業重點企業,與創新企業擦出火花。2016年,名為“創鑫匯”的區域服務平臺在開發區揭幕,打通了辦公樓宇和企業間的物理阻隔與資源壁壘,引導開發區內的創新企業聚焦“互聯網+”、遊戲開發、數字娛樂、動漫影視製作、知識産權創新、文化體育等數字內容領域。在漕河涇開發區,一座以“産業鏈+孵化+投資”為運營思路的“文化+科技”産業生態圈已經初具規模。
“以前是一門心思要讓文化儘快産業化,現在則是要沉下心來讓産業變得有文化。”徐匯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金建紅這樣告訴記者。
文化+濱江:工業空間轉型文化空間
吳耀華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末,在龍華老街長大的她一直聽大人們説,“家門口的龍華港能看到黃浦江。”然而,過去龍華港所在的徐匯濱江是龍華機場和砂石碼頭的工業用地,直到上海世博會結束後,小吳才第一次站在濱江岸線邊,真正眺望到家門口的黃浦江。
更令小吳欣喜的是,2012年開始,徐匯濱江沿線原本灰濛濛、冷冰冰的老廠房,正一座挨著一座變身為前衛現代的美術館。龍騰大道和豐谷路的交界處原是上海飛機製造廠的飛機庫,設計師利用這裡大跨度無柱空間的特點,將廠房改建為余德耀美術館,和小吳一樣喜歡當代藝術的市民在這裡已相繼飽覽了“雨屋”亞洲首展、賈科梅蒂回顧展等國際級藝術大展。
“徐匯濱江目前仍以靜態的藝術品展示為主,下一步將向動態的藝術演藝産業推進,為現場演出培養更多本土觀眾。”金建紅介紹,徐匯濱江以“西岸國際濱水文化功能帶”為載體,以“上海夢中心”項目為旗艦,2018年底前將相繼建成IMAX劇院、多功能演藝劇場、動畫娛樂製作基地、專業音樂劇場等六大劇院和10余座功能各異的中小型演藝場館。眼下西岸傳媒港已全面啟動建設,通過地上、地下“組團整體建設”的方式,建成後將為整個徐匯濱江地區創造建築面積達55萬平方米的全新地下空間。
從工業空間轉型文化空間,“騰籠換鳥”後的徐匯濱江正從文化産業領域的一張白紙,轉變為一幅未來清晰可見的瑰麗畫卷。據悉,“十三五”期間,徐匯將繼續鞏固區域文化産業的“2+3”格局,即以藝術演藝業和影視傳媒業為主的兩大特色産業,以及以數字內容、廣告會展和創意設計為核心的三大重點産業。作為兩大特色産業的交匯點,徐匯濱江在更新物理空間的同時,也將通過發展藝術保稅品倉庫、集聚文化金融機構,結合“東方夢工廠”等國內外知名文化企業的落戶,讓這片昔日的老工業帶成為上海文化核心區。
文化+風貌區:城市更新中提升功能
今年是法國人弗蘭克在上海的第13個年頭。如果你在馬路上遇到正閒庭信步的他,一定想不到,眼前這位“大叔”就是武康路上那家“網紅”冰激淩店的老闆。在這條上海知名馬路上,這位48歲的法國人已經開了六家“網紅”店。
武康路所在的衡復歷史風貌區,是上海最大的風貌保護區。在7.66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中,4.3平方公里位於徐匯,其中包含950幢優秀歷史建築。在這裡行走,經常會路過名人故居和各式各樣的咖啡館、餐廳、書店及其他藝文空間,也吸引著數以千計“弗蘭克們”在這裡創業、安家。
不過,看似有情調的老洋房和石庫門,也面臨著業態雜亂、超負荷使用等現實問題。於是,徐匯在2016年啟動了風貌區史上最大規模的綜合整治,從城市更新中為這塊上海最具文化底蘊的“大衣料”進行功能提升。“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成為徐匯對衡復地區開展有機更新的最基本原則。借助衡山坊更新引入方所書店開辦“衡山·和集”;在武康大樓一層引入大隱書局,“書店+茶室”的模式與歷史建築“大隱隱于市”的風格不謀而合;引入社會組織參與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的遷址更新,開闢“博物館+咖啡館+攝影培訓”的經營模式。
“過去都是政府一味地投入資金和精力,現在政府主動轉變職能,引導社會資本和社會機構參與文創産業發展、服務公共文化,效果反而更好。”金建紅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區新增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將力爭達到13萬平方米。
毗鄰衡復歷史風貌區的徐家匯商圈,此前與“有文化”幾乎毫不沾邊的百腦匯在2016年悄然變身,在原有專業數碼商場的基礎上,引入電腦醫院、電子競技館、親子智慧玩具空間和“一品一店”的運營模式,使科技消費也具有人文體驗的“溫度”,同時與一墻之隔的美羅城“上劇場”相呼應,為徐家匯商旅文融合轉型智慧商圈創造新亮點。
構建多層次、差異化、有基礎也有高峰的文化産業氛圍,有文化“老底子”的徐匯正為上海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