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納稅百強名單新變化 折射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7-01-10 08:16:40|來源:新華社|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新華社上海1月9日電(記者周琳)1月9日,上海2016年的詳細稅收情況對外公佈。全年上海稅務部門組織的稅收收入完成11847.0億元,同比增長5.5%;剔除證券印花稅後,稅收收入完成11380.6億元,同比增長15.1%。

  與此同時,上海公佈了多個納稅百強分榜單。與往年相比,榜單出現諸多新變化,折射出了上海實體經濟動能轉換、“脫虛向實”不斷升溫、激發創新轉型活力的“新常態”。

  現代物流、研發總部進入百強

  作為首家入圍的快遞企業,申通快遞以9.86億元排在上海第三産業納稅百強的第59位。這也意味著,在上海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轉換的推動下,以信息技術、現代物流為代表的服務業企業,正在快速發展,大有和金融行業“比肩”的勢頭。

  2016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上海GDP的比重歷史上首次超過了70%,反映出了其對經濟稅源持續健康發展的驅動作用日漸加強。專家指出,從整體看上海以第三産業為主導的格局已經形成,三産稅收超過二産,符合産業結構的整體變化趨勢;同時詳看內部結構則説明,金融企業並非“一騎絕塵”。

  細究這份榜單可以發現,“華為技術”稅收達到13.67億元,成為排名最高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騰訊科技”稅收增長38.6%,排名由上年的96位上升至78位。雖然這些明星企業總部不在上海,但其在滬的技術研發中心納稅卻大幅增長。

  上海市稅務局收入規劃核算處處長董理説,在人才、區位等優勢吸引下,這些並非上海“土生土長”的領軍企業紛紛將研發重心向上海轉移,其研發成果快速投入市場,效益增長迅猛,成為上海第三産業實體經濟中強大的增長引擎。

  “這些企業在上海的研發中心不斷增加,帶來的不僅是稅收;更是人才、技術、腦力的高度集聚,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供支撐。”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表示,未來上海不僅要擴大對外開放,還應順勢而為、創造條件,吸引更多國內優秀企業研發總部來滬落地。

  戰略新興産業成“新寵”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繳納稅款2.17億元,成功躋身了上海工業納稅百強企業中第94位。而這一“榜單”中,像這樣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製造企業有12戶。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煙、車、油、鋼”等工業重點稅源企業稅收較上年增長0.9%,佔百強工業企業稅收79.5%,增速和比重分別較上年下降0.5和1.2個百分點。其他工業企業稅收較上年增長8.5%,佔百強工業企業稅收20.5%,增速和比重分別較上年上升1.2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

  這種工業重點稅源企業與新興企業稅收增速、比重的“一降一升、一退一進”,反映出了上海工業企業“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落實效果已經顯現。上海稅務部門表示,2016年,上海工業百強企業共繳納稅款1786.4億元,佔全市稅收收入15.7%,比重較上年下降了1.9個百分點。這一比重的逐步降低,反映上海産業結構變化的大趨勢。

  董理説,另一方面,最低入圍企業稅收規模由上年的2.05億元小幅提高至2.11億元,也顯示出工業企業的品質效益正提升。尤其是一些領軍企業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著手早,和百強外的企業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

  高新企業獲“優惠禮包”

  稅源的穩定、收入的增加,不是來源於稅率的提升。相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按15%徵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以及固定資産加速折舊等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有效緩解了生産設備更新換代的資金壓力,加快資金回籠,鼓勵企業向技術升級要效益。

  上海稅務部門介紹,上海享受高新技術稅收優惠政策比較集中、減稅增收效應明顯的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在減免企業所得稅數百億的背景下,這些行業稅收正在實現“高位優化”。

  在助推企業創新轉型升級的同時,上海逐漸將落實普惠型稅收優惠聚焦到個人,積極推進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對科技創新的扶助支持,鼓勵更多科研人員投身創新創業大潮。據統計,2016年1月-10月底,在上海稅務機關備案的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涉及的投資額達75.9億元,個人所得稅稅額達14.5億元。

  “稅收優惠政策的全面落實,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激活了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隨著稅收優惠政策惠及戶數、金額的不斷遞增,稅收普惠效應逐漸顯現,帶來稅收幾近翻番的增量。”上海市國稅局、地稅局所得稅處處長陳華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