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7億元 上海稅收收入去年平穩較快增長

2017-01-10 08:24:0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昨天,上海公佈去年稅收情況,全年上海稅務部門組織的稅收收入完成11847.0億元,同比增長5.5%。剔除證券印花稅後,稅收收入完成11380.6億元,同比增長15.1%。

  2015年,上海稅收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2016年,儘管在宏觀經濟L型走勢下壓力增大,上海稅收在高基數下仍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這背後是上海經濟的結構持續優化、品質效益穩步提升。

  上海稅務部門同時發佈的去年上海二、三産業納稅百強企業榜單顯示,上海持續深化改革開放、調整産業結構、激發創新活力帶來的積極成效正在顯現。

  實體經濟稅收增長穩定

  A股行情的冷熱,對擁有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海,一直有著重要影響。可股市風雲變幻,證券印花稅,也成為影響上海稅收變化的不確定因素。

  2015年,上海包括證券印花稅的稅收收入同比大增22%,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而剔除印花稅部分,仍在萬億元之下。當時專家學者曾指出,考慮到2015年的股市行情,上海稅收總收入22%罕見增速屬於特殊情況。

  2015年和2016年,A股行情“兩重天”。相比2015年“全民炒股”的景象,2016年股市回歸平淡,交易量保持在低位。受證券印花稅大幅下降的影響,2016年上海稅收總收入增速從22%回落到5.5%,波動並不令人意外。

  然而,剔除證券印花稅後,上海稅收成績單反而更搶眼,同比增長15.1%,比上年提升3.3個百分點。這其中雖有去年樓市對稅收的拉動因素,但剔除樓市和股市“一增一減”的波動後,還是能看到上海金融和其他實體經濟稅收貢獻,保持了快速、穩定的增長。

  三産GDP佔比首超70%

  2016年,上海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歷史上首次超過70%。

  稅收數據顯示,上海第三産業的規模和效益同比增長,2016年,剔除證券交易印花稅後,上海第三産業稅收收入完成8173.6億元,同比增長22.6%,佔全市稅收收入71.8%。

  2016年,上海第三産業百強企業共繳納稅款1751.9億元,較上年增長11.4%;佔全市稅收收入15.4%,佔第三産業稅收收入21.4%;最低入圍企業稅收規模由上年的5.63億元提高至6.94億元。第三産業百強企業稅收增速快、比重穩,反映出本市第三産業對經濟稅源持續健康發展的驅動作用日漸加強。

  怎麼看待第三産業稅收增長強勁、佔比進一步提升,是否意味著經濟有“脫實向虛”的風險?

  稅務專家指出,從整體看,上海以第三産業為主導的格局已經形成,三産稅收超過二産,符合上海産業結構的整體變化趨勢。

  而從稅收角度看上海經濟的“虛實”,不能只看二三産之比,還需分析産業的內部結構。上海第三産業納稅百強企業中,金融企業佔席依然最多,高達47席,但和2015年相比,數量並沒有增加;從其稅收增長看,2016年同比增長14.5%,增速比2015年有所放緩。

  “在‘營改增’之後,稅收情況相比以往能更真實地反映以金融行業為代表的上海服務業的效益狀況。”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指出,這些數據一方面反映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聯動深化融合,溢出效應顯著;另一方面,相比前兩年,上海金融業的規模效益增長已逐步進入平穩階段。

  上海第三産業稅收中,金融依舊最強,但絕非一枝獨秀。在上海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轉換的推動下,以信息技術、現代物流、能源等領域的服務業企業快速發展,稅收強勁增長。其中,“華為技術”稅收達13.67億元,成為排名最高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騰訊科技”稅收增長38.6%,排名由上年的96位上升至78位;“申通快遞”成為首家入圍第三産業納稅百強企業的快遞企業,排名第59位;作為上海民營服務經濟崛起的新軍,隸屬世界500強中國華信、主營能源及金融業務的上海華信國際集團入圍三産納稅百強,名列第83位。

  業內人士介紹,華為、騰訊等中國明星企業在滬技術研發中心納稅大幅增長,具有典型意義。在人才、區位等優勢吸引下,這些並非上海“土生土長”的領軍企業紛紛將研發重心向上海轉移,其研發成果快速投入市場,效益增長迅猛,成為上海第三産業實體經濟中強大的增長引擎。“華為、騰訊研發中心在上海做強做大,不僅帶來了稅收,更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表示,未來上海不僅要擴大對外開放,還應順勢而為,創造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吸引更多國內優秀企業研發總部來滬。

  而申通快遞的首次入圍則體現了上海近年來在航運和貿易中心建設上的一些成果。肖林指出:“申通快遞、東航、春秋航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等一些企業的入圍,説明上海國際航運和貿易中心功能建設的集聚效應在進一步提升。”

  工業納稅大戶動能轉換

  2016年,上海工業經濟面臨嚴峻困難,尤其是在上半年,六大重點行業一度全面下滑,使得工業産值整體下降。而下半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價格環境改善、需求回暖等因素作用下,上海工業企穩回升,效益反彈明顯。

  此次公佈的上海納稅工業百強企業充分反映了去年上海工業經濟“先抑後揚、整體穩定”的走勢。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工業百強企業共繳納稅款1786.4億元,較上年增長2.4%,增速較上年略升0.1個百分點;佔全市稅收收入15.7%,佔工業稅收收入61.9%,佔全市稅收收入比重較上年下降1.9個百分點。最低入圍企業稅收規模由上年的2.05億元小幅提高至2.11億元。

  稅務專家分析指出,工業百強企業稅收總體增速放緩趨穩和佔全市稅收收入比重逐步降低,反映上海産業結構變化的大趨勢。而入圍百強工業企業稅收門檻提高、百強企業佔工業稅收收入比重提升,反映出工業經濟中企業間的分化現象,一些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早轉型升級的領軍企業優勢擴大,品質效益大幅提升,與相對落後的企業差距拉大。

  新舊動能轉換,是此次工業納稅百強榜呈現的另一大鮮明特徵。數據顯示,上海工業納稅百強企業中,“煙、車、油、鋼”等工業重點稅源企業稅收較上年增長0.9%,佔百強工業企業稅收79.5%,增速和比重分別較上年下降0.5和1.2個百分點,反映傳統動能有所減弱。

  百強中的其他工業企業稅收較上年增長8.5%,佔百強工業企業稅收20.5%,增速和比重分別較上年上升1.2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工業百強企業中,有12戶戰略性新興産業製造業企業入圍。稅務專家指出,工業重點稅源企業與新興企業稅收增速和比重的“一降一升、一退一進”,反映出本市工業企業“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落實效果已經顯現。

  此外,通過工業納稅百強榜還能看到,一些上海傳統輕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後取得相當效益。肖林指出,榜單上的上海家化、光明乳業、老鳳祥、晨光文具等傳統輕工業企業的排名較去年或有所上升,或保持穩定,“這説明上海的輕工業企業轉型已走在全國前列,並在行業中取得領先位置。”

  繼續降低非稅部分成本

  最近,關於國內外企業稅率差異的爭論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上海稅收整體增長,百強企業納稅總量和進入百強門檻的提升,是否也意味著企業承擔的稅收負擔過高?

  上海稅務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本市共有營改增試點納稅人71萬戶,其中一般納稅人22萬戶,小規模納稅人50萬戶。自2012年以來,與應納營業稅相比,上海試點企業及試點下游企業累計減負1541億元,其中,2012年—2015年減負1248億元,2016年1月—4月減負138億元,2016年5月—8月減負155億元。胡怡建表示,營改增對第三産業帶動作用明顯,在降低對企業稅負壓力的同時,推動整體三産稅源擴大、企業發展加快,促進稅收整體增長。

  “稅收優惠政策的全面落實,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激活了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隨著稅收優惠政策惠及戶數、金額的不斷遞增,稅收普惠效應逐漸顯現,帶來稅收幾近翻番的增量。”上海市國稅局、地稅局所得稅處處長陳華表示。

  稅務部門介紹,上海享受高新技術稅收優惠政策比較集中、減稅增收效應明顯的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據2016年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最新統計,上海稅務機關支持科技創新共減免企業所得稅339.3億元。同時,該行業稅收實現“高位優化”。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全年稅收完成21.5億元,同比增長59.2%,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稅收完成208.8億元,同比增長31.4%,較5年前稅收收入翻番。

  稅務部門指出,在助推企業創新轉型升級的同時,上海逐漸將落實普惠型稅收優惠聚焦到個人,鼓勵更多科研人員投身創新創業大潮。

  目前,上海稅務機關正配合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對科技創新的扶助支持,讓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科研人員都可享受股權獎勵個人所得稅免稅或分期繳納。據統計,2016年1月—10月底,在上海稅務機關備案的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涉及的投資額達75.9億元,個人所得稅稅額達14.5億元。

  肖林則認為,企業納稅百強榜單顯示的是企業納稅的絕對值,並不是相對值,通過絕對值並不能説明企業稅負情況。“不過,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為企業降成本仍是今年工作重點,因此結構性稅制改革還需繼續推進,特別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中的非稅部分成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