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搭平臺 讓居民走出家門成熟人

2017-01-11 14:57:4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本報記者黃尖尖

  在人們印象裏,小區自治活動一般都是退休的叔叔阿姨在張羅,年輕人很少參與。但是在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這個有著眾多高檔小區,在這些居民平均年齡40歲、以高收入、高學歷群體和新上海人為主的社區裏,居民的自治活動卻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景象:春天開親子英語班,夏夜開紅酒派對,冬天辦跨年交響音樂會……而這些活動的主辦者,是居住在小區裏的全職太太、高學歷人士。

  “老小區自治,資源在街道;新小區自治,資源在居民。”新江灣城街道副主任江靜雯告訴記者,“新小區”自治的“秘訣”在於:街道搭建平臺讓居民走出家門成為熟人,資源共享和自治活動就會自然形成。日前,新江灣城成立上海首個街道“自治聯盟”理事會,由居民代表組成的理事會直接負責管理社區自治活動,街道則提供必要支持,讓真正意義上的居民自治惠及整個社區。  

  走出家門遠親不如近鄰 

  九龍倉小區是新江灣城一個高檔小區,居民中大多是年輕人家庭,丈夫在外工作,太太們在家當全職媽媽。怎樣的活動才能吸引年輕居民走出家門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九龍倉居委會幹部蔣華。直到有一天,小區裏的“辣媽”小林和幾位年輕媽媽來居委會找到她。

  小林是個“運動教主”,練了很多年瑜伽和肚皮舞,搬來新江灣城以後,因為出行距離遠,她就和一群鄰居一起在小區活動室開了個瑜伽和肚皮舞班。後來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而活動室的場地有限,她就來求助居委會。蔣華把居委會的活動室拿出來給她們當教室,瑜伽班順利地開了下去。

  後來,家裏開農場的媽媽組織小區裏的家庭去農莊摘水果;咖啡廳老闆把小區裏的小朋友請到店裏來上西餐禮儀課。每次小區裏開派對,烘焙店的老闆娘就給大家準備糕點,做紅酒生意的家庭為大家提供紅酒……就這樣,九龍倉的“年輕辣媽群”從十幾人發展到200多人,形成了5個自治團隊,活動層出不窮。

  “居委會提供場地、搭建平臺,讓她們走出家門,從陌生人變成了熟人,她們自然也願意拿出自己的資源與社區共享,遠親不如近鄰嘛。”蔣華説。 

  知識共享實現自身價值

  “尚景論壇”的創始人段志強和陳唯都是復旦大學的老師,一個文史專業,一個物理專業。他們所居住的尚景園是個公租房小區,2000多戶全是租戶。而每個月一次、在居委會活動室舉辦的“尚景論壇”,卻總能集聚不少聽眾。

  段志強還記得論壇剛開講第一課的時候,他最擔心的就是沒有人來聽。“我當時的心理標準是10個人,超過10個人就算成功了。”段志強説,跟普通居民講課,不能太專業,要深入淺出地講一些和他們相關的話題。他的第一課,是從文史角度講家居科學。那天,論壇上來了20多位居民,氣氛熱烈。

  如今,“尚景論壇”已經做成了品牌,來論壇講課的老師來自復旦、交大等高校。老師們白天在大學課堂上講授專業的理論課,晚上就深入居民中間,講民間文學、健康保健、兒童心理和民國時代的對聯……

  濃濃的學院氣息深入到社區當中。今年元旦跨年夜,一位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的居民把學校的交響樂團拉到了小區裏,為新江灣城的居民演出了一台跨年交響音樂會。從活動場地佈置到音響設備,這位居民一家忙得不亦樂乎。他們説,從社區公益中得到了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搭建平臺街道居後支持

  近日,一場“睦鄰家園”社區自治聯盟代表大會在新江灣城召開,把這些分散在社區當中的自治項目和團隊整合起來,並選舉産生了新江灣城第一屆自治聯盟理事會。根據自治聯盟的章程,理事會直接負責管理社區的自治活動,街道則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

  “新江灣城是新型社區,居民來自五湖四海,收入高、學歷高、預期高,而開展多元化的自治活動,單靠街道的資源有限。”江靜雯總結出一條經驗:一個教育水準和收入水準都達到一定層次的居民群體,他們對於奉獻社區有熱情,也有能力。因此,街道要做的就是搭平臺和充分挖掘居民資源。居民參與小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激發出來,在社區中形成共建共享、互幫互助的“家”的氛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