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一團一策”改革透出文藝新氣象

2017-01-13 13:27:47|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本報記者黃啟哲  

  昨天,一年一度的市級國有文藝院團考核吸引了業內專家的極大關注。在“一團一策”的改革推進下,2016年,各院團找短板找機遇,求發展求創新,創作力明顯提升,推出新創(含改編)大型劇目達到71部,其中紅色題材、現實主義創作成為關鍵詞,圍繞紀念建黨95週年、長征勝利80週年推出了話劇《起飛在即》、京劇《浴火黎明》、滬劇《回望》、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等一批舞臺作品。  

  “大考”現場,厚厚的考核材料人手一冊,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的各項數據一目了然。翻看後記者發現,“一團一策”實踐的一年多裏,各家院團在劇目創作、演出場次、演出收入和觀眾人數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和提升。去年18家院團總演出收入達到2.43億元。其中上海昆劇團演出收入增幅最多,同比增長117.48%,翻了一番還多;而上海交響樂團則拿下單場演出平均收入最高,達到23萬元。  

  劇目和財政報表比較,刺激著院團間的競爭意識。“自己講、同行評、專家點”圓桌機制下,18家院團“掌門人”輪番上陣擺亮點,秀特色,兄弟院團與來自藝術創作、經營、管理等各領域的專家則進一步精確問診,找弱點,破難點,以此進一步激發院團創作生産活力。  

  精準定位謀出路,量化階段性成果激發競爭意識  

  2015年下半年起,上海啟動18家市屬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並將加大對院團的資金支持納入市級財政保障,完善各項演出專項扶持資金制度,把院團硬體設施建設等內容,納入“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最大限度為文藝院團深化改革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根據藝術本體規律和院團自身情況,找到精準的定位和清晰的目標,各家院團還通過一系列創作、演出、管理和隊伍建設的具體措施促進院團間良性競爭,提高市場份額。比如推行藝術專家委員會、藝術總監工作機制,完善了藝術創作的決策過程;一手抓匯聚大家名家,一手抓青年人才培養,使人才隊伍有傳承、有梯隊,更多青年文藝人才脫穎而出,以上海愛樂樂團為例,既推出著名作曲家呂其明與陳新光的交響組曲《使命》,也大膽將重大文藝創作選題《“起點”———第九交響曲》交由青年作曲家龔天鵬創作。  

  過去一年,一系列作品在各大賽事成績喜人:《哈姆雷特》《朱鹮》獲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彼時此刻》獲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現代舞獎;《秦俑情———抖杠》《雲起龍騰———集體造型》獲第15屆莫斯科國際馬戲藝術節比賽“金象獎”,第三屆中國國際馬戲節比賽“金虎獎”;皮影戲《花木蘭》獲塞爾維亞第十八屆“金火花”國際木偶節特別獎、優秀劇目獎、集體表演獎等。  

  開拓市場爭榮譽,傳播中國故事打好“整體牌”  

  提升文化自信,積極“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擴大本院團、本劇種在行業、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是各家院團完成劇目儲備和人才梯隊建設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專家指出,除了打好藝術家的“個人牌”,也要打好整體牌,要有“集體亮劍”的氣勢,通過有分量的主打經典劇目,提升中國故事在世界範圍的傳播力度和影響力。  

  上海芭蕾舞團結合探索“雙軌制”促進中西藝術交流,在去年108場演出中,本市演出、外省市演出和境外演出各佔三分之一,參加波蘭彼得哥什歌劇節,走訪荷蘭、英國、加拿大等地。在現場專家看來,不管是從演出密度、劇目儲備還是演出輻射度來看,該團都已具備相當的國際影響力。上海交響樂團邁出南美洲國家文化合作交流的步伐,成為中國第一支登上聯合國總部舞臺的完整編制職業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攜歌劇《雷雨》在倫敦展示中國原創力量,用世界語言傳播中國故事。  

  而在去年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之際,上海昆劇團將湯顯祖《臨川四夢》首次整體搬上崑曲舞臺,赴美國、捷克、比利時等國家和香港地區演出,掀起了“激活中華文化傳統、致敬中華文藝經典”的熱潮。上海京劇院《王子復仇記》作為“北美紀念莎士比亞400週年演出季”首演劇目亮相美國。  

  與會專家表示,市級國有院團的改革效應要逐步向全社會推廣,使上海文化市場真正做到面向區級、民營等社會院團開放,向國際國內一流藝術院團開放,向一流作品和優秀藝術家開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