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今掛牌

2017-01-13 08:29:39|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本報記者沈湫莎

  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今天在漕河涇開發區掛牌,這意味著今後但凡涉及專利、商標、版權、技術秘密、積體電路布圖設計等與知識産權相關內容的交易,都可以在這座距離地鐵9號線漕河涇站不到200米的大樓裏辦理。

  組建知識産權交易中心,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重要配套措施,也是促進科創中心建設的知識産權“十二條”的重要內容。這是全國首個以省級名義命名的知識産權交易中心,標誌著上海朝打造亞太知識産權中心城市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不再“束之高閣”,知識産權價值在於“變現”

  上海知識産權的申請數量近年來穩步增長,2016年1-11月,上海專利申請量約為10.5萬件,同比增長22.6%,其中最具含金量的發明專利申請量為4.7萬件,同比增長19.3%,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48.6%。數據增長固然令人驚喜,不過上海市知識産權局局長呂國強表示,知識産權的價值並不是個人晉陞路上的點綴,而在於“變現”,未來知識産權工作方向應從追求申請數量,轉變到追求轉化應用數量上來。

  2015年5月,上海市委、市政府發佈《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其中提出要“探索建立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知識産權交易機構”,在這一要求指導下,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去年開始試運行。一年下來,690宗項目正式確權並委託掛牌,而在建立交易中心之前,一年的交易量只有50宗。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利走出了“閣樓”,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找到了賣家,項目成交金額達6670萬元。

  打破各自為政,建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平臺

  在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掛牌之前,上海有不少知識産權交易機構,較大的就有5個,包括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南南全球技術産權交易所和上海市高校技術市場,這些交易所從屬於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起來相對困難。

  建立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首先要整合資源。根據《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意見》和《關於加強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支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由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出資1億元,整合南南全球技術産權交易所、聯交所技術交易部等,組建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並加強與本市已有的技術交易平臺緊密合作。

  為何選擇坐落在徐匯區的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呂國強介紹説:“徐匯作為科技資源密集區和知識産權服務業為特色的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匯集了大量科研院所,知識産權交易中心需要專業的團隊和科學的氛圍。”

  徐匯區科委知識産權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説,這裡已經集聚了150余家服務機構,不管是商標、專利還是評估,都能找到相應服務團隊。比如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就已經成為知識産權領域的龍頭企業,每年營業收入可達3億元。

  據悉,新掛牌的知識産權交易中心遵循國際性原則,加強國際合作實行國際國內聯動辦公,目前已完成對50個國際工作站的梳理工作。

  強調公益屬性,探索面向中小企業的互聯網+服務

  據悉,儘管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是市場化運作的公司,卻依然強調公益性。在正式運營後,為中小企業服務將成為其特色,收費則只收成本費,甚至免費。

  一個城市的創新活力,與知識産權的保護程度密不可分。中小企業是最具創新活動的主體,數據顯示,上海去年新增企業7萬家,同比增長40%,而新老闆對知識産權的重視有增無減,據上海發明協會統計,申報去年“科技創業杯”發明獎的大部分項目都申請了專利,這是和以往申報的最大不同。

  交易數量是檢驗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是否成功的關鍵指標,據悉,這一交易機構將適應時代需求,引入互聯網服務體系,今後還將設立知識産權評估、託管、投融資等多元化服務,做好知識産權服務管家式“運營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