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顧一瓊
上午九點,走進辦公室,手邊一杯咖啡,滿滿的“美好新開始”體驗。突然手機“滴答”聲響,微信朋友圈亮,社區媽媽群裏曬出某家娃拿到的奧數比賽獎狀。刪去這條對話的同時,前一秒還滿滿的幸福感頓時減半。
中午時分,剛有進餐慾望,微信圈再度閃起,班級媽媽微信群裏分享了一份“寒假興趣班推薦”。立刻坐不定了——預定的漢堡簡化為一份色拉輕食,之後匆匆趕往瑜伽房,想平復一下內心的暗流涌動。
換好衣服,剛在瑜伽墊上躺下,身旁兩位媽媽開始交流起各自娃的升學面試經歷,以及靠自己強大的“搜索引擎”所收集到的所有升學信息。一想到與自己所“比拼”的是如此“火力全開”的全職媽媽,內心兀自焦慮:人生大抵也就是這樣了……
減負減負,為何越減越“負”?究竟是哪出了差錯?
昨天的“兩會”會場,面對市委書記韓正所關心的學生減負問題,諸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試圖分析現象背後的成因。其中一點成為共識:減負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緩解全社會的焦慮情緒。
培訓機構良莠不齊擾亂秩序
市人大代表、徐匯區教育局局長莊小鳳説,現在社會上各類培訓機構覆蓋面太廣,覆蓋了很廣的學段和人群,從0-3歲的早教一路到考大學——幼兒園補課是為了考進好的小學,而小學補課是為了進好的初中……培訓鏈也拉得很長:以前是後進生有針對性地補課,現在則是績優生補得更厲害;補課的內容也遠遠超出了課堂教學進度,甚至有孩子在小學二年級時就拿到了基礎口譯證書。
但這樣的“搶跑”並非教育的標準,從某種程度上更是破壞了孩子的理解、掌握知識的秩序。莊小鳳説,但凡問及家長為何給孩子補課,答案幾乎清一色:別人都在補,我們不補就會落後。
在培訓機構渲染下,越早學就離“優秀”越近,這讓“搶跑道”進入了惡性循環——培訓機構越教越難,孩子越學越累。
如此情況下,教育部門都在做減法,家長們反而更“恐慌”,認為“學校什麼都不教,只能外頭學”。
惡果也被帶進了課堂。很多老師反映教學越來越難,因為同一個教室裏個體差異越來越大——有的孩子喂不飽,有的孩子喂過頭。究竟該按照怎樣的進度來教學?
市人大代表、延安中學校長郭雄也表示,當前學校在減負,但各種社會培訓機構人氣爆棚,教育品質良莠不齊;要加強對非學歷教育機構的專業監管,建立培訓機構的行業準入機制。
微信群催生“焦慮徵候群”
市人大代表、黃浦區副區長李原直指學生學業壓力重所折射的社會攀比風氣和家長扭曲的心態。這當中,微信群成了“幫兇”。她説,有孩子的家長,手機裏會有各種微信群,比如:班級媽媽群、社區媽媽群、各類補習班家長群等等,裏面整天討論的就是作業、升學、補習等等。
但凡有家長曬出孩子的優異成績、獲獎證書,其他人就坐立不安了;有全職媽媽曬出各類陪學生活,就有人如坐針氈了。即便是坐到一起,大家討論的還是孩子,特別是孩子就讀的學校。進入名校的,就難掩內心驕傲;而讀上普通學校的,家長就忍不住焦慮。
種種微信群助長了畸形的攀比心態,天天熏染之下,很多原本抗壓能力強的家長反復被“刷屏”,慢慢地內心便起了波動;原本很淡定的人,也終於坐不住了。
市政協委員、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校長朱乃楣則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近些年上海教育部門為學生減負做了這麼多努力,為何大家還是愉快不起來?這中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瀰漫全社會的焦慮情緒。
她説,市教委每年都會對學校調研測評,一些學校家長、學生的滿意度甚至達到了99%以上,但普遍的焦慮依然存在。微信群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用綜合治理思維看待減負
市人大代表、普陀區華陰小學校長馮迪指出,這些年學校開始控製作業時間,對每個孩子都進行零起點標準評價,去年起學校採用等第制加評語的方式,改變了用分數評價學生的方式。此外,包括集團化、學區化辦學等一系列政策都是為了避免孩子因為擇校而産生太大的壓力。
馮迪指出,實際上,在“幼升小”以及“小升初”的自主招生中,已經不再筆試,而是通過遊戲、活動考察孩子綜合素養,這些舉措都能化解盲目的“搶跑”學習。
他建議,政府一定要打好組合拳,多方努力共同施策。
市政協委員、楊浦區教育局局長邵志勇強調,在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應該以綜合治理的思維看待減負。比如,從學校內部控制好課時總量和課時結構,用好等第制,強化育人導向,特別關於作業問題,要有好的樣板。對於校外培訓機構,非法的要打擊,違規的要整治,要有科學的發現、評估、處置機制。目前,楊浦區就以區領導牽頭,聯合教育、工商等部門對違規辦學進行整治。此外,在做好優質教育資源配置的情況下,要培育全社會良好的氛圍,幫助家長確立正確價值導向,避免盲目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