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難要解決 交通理念更得變

2017-01-19 08:30:3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轟轟烈烈的交通大整治,把“停車難”問題再度推上風口浪尖:因為嚴管違法停車,導致一些小區、停車場“車滿為患”,希望開放部分馬路資源,儘快解決停車難問題。

  這一民生問題在今年兩會的會場上也備受代表委員們的關注。一些代表委員對化解停車難問題建言獻策,也有一些代表委員提出,“停車難”問題未必非得處處都解決。

  有條件卻不解決“停車難”,這樣反而有利於城市交通——這樣的觀點是怎麼回事?  

  無限滿足停車需求不現實  

  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無限滿足停車需求是不現實的。陳必壯代表做了一個簡單的估算:“如果説五年保持現有的牌照增長速度,按照國際上通用的一個車道一公里可以承擔120—130輛車的標準算的話,大概要增加600—700公里的道路。”他希望從源頭來看待停車難的問題,建議改變交通發展和交通管理的觀念:“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建設,以及精細化的管理來達到交通長效管理的目的。”

  “上海停車難,到底難在哪兒?”代表委員提出,對於一些區域性的停車難題,要盤活整體資源。比如有些醫院跟周邊社區聯合,如果醫院停車場停滿,可以掃一個二維碼,獲取最近的社區停車信息和價格,並且可以通過手機結算:“解決停車難問題可以發揮社會、市場的作用,政府做的應該是整合資源,讓多數人得到實惠。”  

  引導人們更合理地出行  

  “為什麼日本很多人不開車?”范徵代表分享説:“一是日常停車費用高。第二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買車的時候,需要來證明他有地方停車。”

  在一些代表委員看來,這樣的案例説明停車場所、停車規則等也是城市交通發展的一種“導向”——引導人們更合理地出行。

  高解春代表認為,應該把全上海的停車資源進行整理排摸,在法律上進一步明確停車規則,引導市民按照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發展趨勢安排出行。“比如針對居住較遠的市民,可以建設換乘停車場,引導更多的人採取‘P+R’的模式出行。”

  “也許有些區域還可以利用其他資源開發用於停車,但這樣的開發是否必要需要綜合考慮。”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商業中心、交通樞紐,本身公共交通已經十分完善,這時再開發停車資源並非必要,“一旦開發更多車位,就會吸引更多的車輛前來。適當控制停車資源供給,可以遏制部分不必要的私家車出行需求。”  

  公交專用道別“為設而設”  

  上海未來的停車設施應如何發展?一些代表委員表示,即將於3月25日生效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中已有明確規定:“本市道路停車泊位的設置實行總量控制,並建立道路停車泊位動態調整機制。本市外環線以內一般不再新增全天性道路停車泊位,逐步減少現有全天性道路停車泊位。”

  調整停車資源結構,但人們的出行需求並不會因此減少。在一些代表委員看來,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倡導慢行優先,改善慢行交通環境,保障慢行交通通行空間,十分必要。

  繆長喜代表建議,公交專用道要做好“一前一後”的工作:設置前要充分調研,避免“為設而設”;設置後應動態管理,定期評估,根據實際使用效果適時調整。同時允許校車、公司通勤大巴及載客計程車等帶有一定公交性質的車輛進入以提高利用率。

  林麗平代表則提到,“10年前,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曾做過《上海市中心城非機動車交通規劃研究》,提出到2020年,上海將打通、加寬、完善13縱、12橫的自行車‘廊道’,構成上海自行車道的骨幹路網,建議對此進行評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