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劇院與社區聯手實施京劇啟蒙

2017-01-24 10:08:4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紅色標識如同橢圓形印章,以書法體“龍”字變形,左半部分為寫意的龍華塔,右半部分為寫意的京劇臉譜。昨天,龍華街道、上海京劇院2017“國粹好鄰居”項目在周信芳戲劇空間啟動,寓意“相鄰相伴、攜手同行”的大標識在舞臺熠熠生輝。作為2017“國粹好鄰居”重要組成部分,“小京繼人”國粹藝術傳承主題活動同時拉開帷幕。  

  600多位“小京繼人”誕生  

  2016年,600多位經過上海京劇院名家指導的“小京繼人”,通過“我來講、我來寫、我來傳、我來繪”等方式,深入到各社區傳播國粹藝術,為居民、學生帶去別開生面的京劇課堂、京劇傳唱。如今,“小京繼人”人群已輻射至南洋模範中學、南洋中學、位育中學、上海市第二中學、紫竹園中學等多所學校。

  昨天在頒發2016“小京繼人”稱號的同時,新一批300余名高中生和青少年代表接受上海京劇院演員們指導。演員傅希如詳細講解了傳統京劇劇目所蘊含的思想內涵,鼓勵大家從國粹藝術中汲取“修身立德”力量。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三岔口》《坐宮》等精彩片段。

  上海市第二中學學生李昕鈺第一次了解到小生、花旦面部化粧,用京劇術語叫作“俊扮”“素面”“潔面”。“京劇課上的《三岔口》最有意思,演員憑藉肢體動作,展現黑暗中打鬥的膽戰心驚;眼神左右環視,表現在黑暗中竭力想要看清;上身略為前傾、左右摸索,表現搜索。”南洋中學的江良辰喜歡“騎馬”演示,看著簡單,自己嘗試時才發現一系列不能忽視的小細節。位育中學的周子丁感嘆京劇美于“文”,“就拿最簡單的《報燈名》來説,‘一團和氣燈,和合二聖燈,三陽開泰燈……九子十成燈,十面埋伏燈’,琅琅上口,巧妙地把俗語串在一起。”傅希如表示,看到台下這麼多學生聚精會神聽講,並踴躍上臺參與互動節目,感到十分欣慰。  

  16項主題活動吸引新觀眾  

  根據2017“國粹好鄰居”時間表,龍華街道和上海京劇院將攜手推出國粹使者、職客體驗、青燕行動等16項主題活動,為京劇注入更多的新鮮觀眾群。上海京劇院名家和青年演職人員化身“國粹使者”,開講壇、送新戲、舉行藝術對話,將京劇送進社區、校園、軍營、工地等領域。粉絲、志願者有機會走進周信芳藝術空間後臺,一窺角色幕後的酸甜苦辣。去年,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20位學生作為第一批“飛入”後臺的青年志願者,在服務觀眾的同時,自己也成為了戲迷。上海京劇院還將與上海師大附中附屬龍華中學、上海市龍苑中學等聯手實施京劇啟蒙,教授“京韻操”,開設“解讀式專場”,邀請學生走進“京劇開放日”。

  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表示,積極踐行文藝為民的宗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上海京劇院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在“國粹好鄰居”平臺上,越來越多的戲曲工作者走進社區,傳播和傳承傳統文化。作為上海市12個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龍華街道擁有龍華寺以及百年兵工廠、百年航站樓等歷史文化遺産。隨著徐匯濱江開發開放,上海京劇院、朵雲軒藝術中心、余德耀美術館等一系列文化設施落戶龍華。龍華街道黨工委書記薛雷表示:這片歷史厚重的街區,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與上海京劇院攜手,共建龍華“傳統文化共享生活圈”,能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