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85週年文物特展 中國海軍水雷亮相

2017-01-24 10:06:2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王濟遠繪《戰區難童無家可歸》水墨畫。(資料)

圖片默認標題

一名學生仔細觀看淞滬抗戰實物。張海峰攝

  (記者周楠)昨天,“紀念一·二八淞滬抗戰85週年館藏抗戰文物特展”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開幕。展覽遴選了館藏書籍《淞滬禦日血戰大畫史》中的歷史照片為重點展陳內容,輔以其他新徵集的相關文物、史料,圖文並茂、直觀生動地還原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歷史真相。

  多項史料不可多得

  今年是“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85週年。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對上海發動大舉進攻,淞滬抗戰爆發。在蔣光鼐、蔡廷鍇、戴戟、張治中等將領的率領下,駐防淞滬的眾官兵奮起抵抗,在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的大力支援下,連續擊退日軍的瘋狂進攻,迫使日軍三易主帥、四次增兵、死傷癒萬人,沉重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據介紹,此次展出的《淞滬禦日血戰大畫史》皆是使用戰役當時拍攝的照片,十分完整地重現了整個戰役的過程,從事變發生前的和平景象,日本浪人騷動,日軍進攻閘北,毀壞我農田、工廠、街道,屠殺我軍民,到我十九路軍、義勇軍等奮勇抵抗,戰地救護,事變調查團調查和各地召開追悼會等情況,反映了戰爭的慘烈、我軍民反抗強敵的悲壯及蔡廷鍇將軍等關於淞滬戰事的有關文電,是不可多得的抗戰史料。

  當天,淞滬抗戰警備司令戴戟的外孫、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沈堅,向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捐贈了民國時期戴戟使用的“備忘錄”及搪瓷書寫板。他當時作為備忘錄使用的書寫瓷板,配以木框支架,用來記載每日的各類工作事項。

  大型水雷屢建戰功

  中國知名書畫收藏與鑒定專家顏明,也向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捐贈了他的抗戰藏品。這些藏品是顏明盡個人之力在全球範圍內蒐集的抗戰史料,其中包括一幅名為《戰區難童無家可歸》的水墨戰地遺跡畫,係畫家王濟遠為全力支持前方將士的英勇抵抗,赴淞滬戰地寫生所描繪戰火後的繪畫作品。寥寥幾筆水墨構圖,真實還原了戰爭後的殘垣斷壁,表現了戰火中兒童痛失家園、親人後流離失所的悲慘場景。

  展覽徵集到的抗戰時期中國海軍製造的大型水雷也十分引人注目。這種大型水雷整體呈圓桶狀,頂部裝有四個帶有保險蓋的圓柱引信觸角,並通過電線與桶內的起爆裝置和炸藥相連。

  抗戰期間,中國海軍以長江及其支流為主戰場,較好地利用了長江江面部分江段狹窄的地理特點,成功地對日軍實施水雷戰,取得顯著戰績。這些水雷在抗戰時期第二階段作戰中主要作為封鎖航道,輔以要塞炮隊進行陣地防禦,大多布設在長江流域的港口附近,因隱蔽性好,較難發現和探測到,由敵方的船隻觸碰而引爆。

  記者還了解到,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二期擴建工程已列入寶山區“十三五”規劃,計劃今年8月13日動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