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填海”造就無人艇

2017-01-25 08:55:23|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説明: 上海大學無人艇團隊中,80後、90後是主力軍。 (彭艷供圖)

  首席記者樊麗萍

  近日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大學謝少榮教授領銜的無人艇項目“複雜島礁水域無人自主測量關鍵技術及裝備”,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無人艇團隊的項目成員在現場一亮相,學界同行頓時側目:

  “沒想到,這個團隊這麼年輕!”上大無人艇團隊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領銜的謝少榮教授是70後,笑言“我大大拉高了團隊的平均年齡”。

  “沒想到,團隊裏的女科學家比例這麼高!”包括謝少榮在內,項目完成團隊中女性佔一半以上。

  而更多的“沒想到”,是記者這兩天走進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中心才獲悉的。這個團隊6年前剛剛布點,如今卻意外地“高産”。最近兩三年,包括南極以及我國南海、東海等複雜海域的測量和科考任務,均由這支團隊研發的“精海”系列無人艇包攬。

  除了多次獲得國家級以及市級的科研成果獎項,這支團隊還連續兩年孵化出兩位國家“傑青”……

  追逐世界學術前沿,長江後浪推前浪——上大的這支無人艇團隊,刷新了我們對於這句話的理解。

  一群非專業的人,幹出了專業的事

  “你找謝教授?她不在,到北京領完獎就直飛南沙了。”1月11日,記者趕到謝少榮團隊所在的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中心就“撲了個空”,“根據南沙海邊的氣溫,可以再做幾天無人艇的海測實驗”。這是謝少榮“爭分奪秒”要回到課題組的原因。

  和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一樣,無人艇的出現,開啟了複雜海域檢測這一全新的市場。作為一種無人操作的水面艦艇,它可以去執行危險以及不適於有人船隻執行的任務,完成水文地理勘察、搜救、探測偵查、排雷、反恐等從民用到軍事等各種不同的任務。

  在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最早預感到無人艇“前途無量”的是兩位年輕學者,其中一位就是學院副院長羅均教授。他回憶説,大約2009年左右,在參加國際會議、和同行交流的過程中,聽説美國等國家都在佈局研發無人艇。當時,包括羅均和謝少榮在內,學科團隊成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機器人領域,和海洋、船舶、軍工這些和無人艇相關的領域屬於“三不靠”。雖然在人脈和學術資源上不佔優勢,但羅均和謝少榮一拍即合,決定組建無人艇團隊。

  “因為不知道前景到底如何,所以招募到團隊裏的很多成員,都是學院在讀的優秀研究生。”羅均告訴記者,這就是無人艇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原因———除了他和謝紹榮是70後,剩下的都是80後、90後。

  這支年輕團隊的爆發力驚人。

  2013年,課題組研發“精海1號”無人艇一炮走紅———隨中國海事166海巡船赴南海巡航,“精海1號”承擔了對南海諸島礁海域的測量和檢測任務,不僅完成了對南海西沙及南海諸島礁的水下地形地貌及水文情況的測量,還完成了勘察相關航路、檢驗海圖等航海資料準確性的工作。

  此後,“精海”系列無人艇屢立奇功:“精海2號”搭載在“雪龍號”上赴南極進行第31次南極科考任務,在南極羅斯海發現了適合“雪龍”號拋錨的新錨地,並探明瞭羅斯海12平方公里水域下地形測繪資料;“精海3號”搭載在國家海洋局海監船上對島礁和近海淺水域等水下地形地貌、水文進行探測和自主航道測量;“精海4號”用於內河湖泊環保、水利、生態監測。

  “一群非專業的人,幹出了專業的事。”不少學界專家由衷感嘆。

  “精海爸爸”“精海媽媽”,大多是80後90後

  今年新春過後,上大無人艇團隊將著手研發全新的“精海8號”,這一全新的産品將聚焦生態監測和海洋環保領域。“新的寶寶馬上又要出生了。”實驗室裏,團隊中的不少80後、90後向記者描述著即將研發的新産品。過去6年,每一個“精海系列”無人艇的誕生,對這裡年輕人來説,都像孕育一個充滿希望的新生命。他們更是一臉自豪地自稱是“精海爸爸”“精海媽媽”。

  羅均感慨地説,“精海系列”無人艇實現了中國無人艇在南海巡航和南極科考等關鍵領域從無到有的應用,一舉斬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金獎”等多個獎項,正是團隊成員們用一種“精衛填海”般的精神換來的。“沒想到,這些年輕人這麼能吃苦。”

  無人艇要到海上平穩地“跑”起來,離不開海測。海測怎麼測?“坐著工作船跟在無人艇後面一起出海,在海上一蹲守就是半天一天。”90後小夥柯俊加入無人艇團隊後,動輒出差半年,足跡遍佈東海、南海、黃海。“有時在海上吐得昏天黑地,我就把自己綁在船上,這樣才能完成數據測試。”

  和柯俊一起到各地做海測,李小毛的心理負擔要更重一些。孩子只有兩三歲,這位80後的年輕爸爸,一離開家就是半年。“希望能做成一點事情。”憑著這個樸素的心願,他得到了家人的理解。

  同為80後的彭艷,如今是上大無人艇工程研究院的執行院長。當初懷孕6個月時,眼看著無人艇海測實驗進入關鍵時期,彭艷挺著肚子、帶上婆婆、扛著“羽絨服外批軍大衣”的裝備趕到海邊……在這個團隊裏,除了小夥子,就是“女漢子”,為了研發控制系統更穩定、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無人艇,“精海爸爸”“精海媽媽”們沒日沒夜地拼搏,他們的研究,為我國研製複雜水域無人自主測量裝備奠定了重要理論和技術基礎。

  成員兼具科研能力和工匠精神

  “我們是搞工科的,成功與否,最終標準只有一條:能不能把無人艇做出來。”羅均説,要做出符合市場需求和期待的成熟産品,解決從科學實驗到工程化的一攬子系統問題,除了有敏銳的研究眼光,動手實踐能力同樣重要。“我們的研究員,經得起海水泡,經得起冷風吹,經得起一身是泥的惡劣實驗環境———總之一句話,不僅強調科學精神,也同樣需要工匠精神。”

  無人艇團隊裏有好幾位90後,都是上大機自學院研究生畢業後直接留校的,如今,他們已經在實驗室承擔了一定的教學任務,並開始帶教新一屆的研究生羅均和謝少榮,也是從一身海水和一身泥水中熬出來的國家“傑青”。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佈的2016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清單上,謝少榮領銜的“智慧與自主機器人”獲得400萬元的項目資助。而此前,羅均也憑藉著卓越的科研實力獲評國家“傑青”———一個團隊連續孵化兩位國家“傑青”,這在高校中並不多見。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對這支年輕的團隊來説,即將到來的新年,註定是一個需要凝神聚氣、快速爬坡的關鍵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