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附中女生成《中國詩詞大會》擂主引熱議

2017-02-06 09:15:0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心靈島嶼裏,優秀詩詞是千山萬水

  來自上海復旦附中的16歲高中生武亦姝最近“一戰成名”。在2月1日播出的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中,武亦姝憑藉強勁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強勢攻擂成功成為新一屆擂主。尤其在飛花令環節,主題字是“月”,武亦姝微笑著將《詩經·豳風·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脫口而出,令大量網友折服其氣度和才情,也讓不少人高呼,這才是“00後”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過,在武亦姝走紅之後,上海的詩詞愛好者和研究者們想到的更多。  

  上海有深厚詩詞文化傳統  

  “這個節目真的好,特別對我們這些本身就喜歡詩詞的觀眾來説。”詩詞愛好者傅震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忠實觀眾,從第一季開始一期不落看到現在。説起武亦姝,他讚不絕口。“年輕人這麼沉穩不容易,還有那麼紮實的詩詞功底。”傅震記得,在武亦姝之後,還有一位和她年紀、身高相倣的選手。“這兩個小姑娘回答問題時表現出的雍容大度我很喜歡,這説明詩詞已經轉化為她們人格的力量,從內在和外表都貫穿體現出來。如果下一代都是這樣,未來還是很有希望的。”

  不過,除了出類拔萃的選手,傅震更感興趣的是背後的“百人團”。他發現“百人團”的選手面很廣,很多人並非對詩詞很有研究的專家學者,而是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最讓他感慨的是,有些父母帶著子女甚至是為了子女教育來參加比賽。“我總是在想,參加百人團的那些選手,他們學詩詞的環境是什麼樣的。也許在當下,詩詞是小眾的,但在某些家庭、某個人的心靈島嶼裏,詩詞卻是千山萬水,是他們的‘主旋律’。”他認為,家庭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詩詞這樣的傳統文化應該融入到家教中。“詩詞蘊含著文化自信和正能量,武亦姝的出現,肯定是周圍的小環境、小宇宙的影響,這是傳統文化給我們在教育上開闢新路的啟發。”

  市北中學水雲間詞社是個90多人的大社團,詩社負責人杜亞群介紹,學校喜歡古詩詞的學生不少。“詞社高一又新招了20多人。”他認為,孩子們喜歡古詩詞,家庭影響的確是主要因素,很多學生的父母也是傳統文化愛好者。

  “上海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深厚的詩詞文化傳統,這表現在詩詞教育比較完備,深入到學校甚至家庭,許多人從小就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上海詩詞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胡曉軍説。他覺得,武亦姝的“走紅”背後是整個上海的文化教育特別是詩詞氛圍的影響。“上海不只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也是一個有豐厚文化積澱的地方,完全可以出現傳統文化的好苗子。”  

  詩詞傳承需要知行並舉  

  “詩詞大會對促進全民讀詩的熱潮有表率作用,做這樣的節目很有必要。”復旦大學《詩鐸》叢刊執行主編、靜安詩詞社社長胡中行記得,《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籌備時,導演組曾來上海“取經”,他作為專家之一受邀去上海大學參加了專家評審會議,來自上海各高校的專家、學者對節目內容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見,成為了節目背後的隱藏“智囊團”。

  當時,不少專家提出,作為詩詞節目,應該加入創作的部分,這一點最終未能實現。“現在看來央視的思路是對的。對傳統應該先知後行,過去我一直憂心高校的舊體詩詞創作熱情不高,但後來覺察,因為對傳統有敬畏之心,才不敢輕易下筆。”不過,胡中行認為,真正要深入普及傳統詩詞文化,還是要適當加入創作的比例。“知行並舉很重要,有了行,在繼承傳統方面才可以走得更遠,更紮實。”

  上海有一大批舊體詩詞創作隊伍和詩詞文化的自覺推行者。成立於2011年的靜安詩詞社依託以復旦大學中文系教師為主的“導師”陣容,社員遍佈各行各業。詩詞社堅持每週一次活動,社員必須帶上自己的作品,詳細介紹創作意圖並接受導師點評,這讓每個成員保持了一定的創作節奏。“詩詞社堅持恪守格律進行創作,《社員守則》對全體社員的要求是:‘舊瓶裝新酒,體現新生活。無病不呻吟,無情不弄月。’”胡中行説。

  “上海有一支熱心於當代詩詞創作和理論研究的隊伍,遍佈于高校、社區、文化機構,甚至是一些企業,而且堅持有年,只是創作隊伍年齡還不夠均衡。”胡曉軍介紹,在眾多詩詞愛好者的推廣努力下,現在上海的詩詞鑒賞正顯現從專家鑒賞向社會中小學普及的趨勢。  

  注重詩詞“群”的功能  

  “興觀群怨,這是詩的四大功能。當代人已經掌握和習慣於把興、觀、怨放在自己的詩詞創作和鑒賞中,但群還要繼續擴大。”胡曉軍認為,對於當代詩詞創作而言,“興”就是歌頌現代生活,歌頌中國夢。“觀”就是觀察人與社會、人與人間的關係。“怨”,是對社會或者自然中某些不利於發展的情況進行批判表達。“群”,是詩的社交功能。

  “我們如今在大量發送短信、微信,但誰能用傳統詩詞或者自創詩詞來作為交際的方式?”他認為,《中國詩詞大會》利用現代傳媒手段來實現詩詞娛樂化,用比較健康的娛樂化方式來“擴群”,起到了積極作用。“傳統文化需要弘揚,並不排斥娛樂化的弘揚。”不過,他指出,這檔節目對於詩詞來説“對抗性”太強。“優勝劣汰的緊張對抗不太適合中國人溫良恭儉讓的審美興趣,我們説三人行必有我師,以和為貴,詩詞不是用來競爭的武器,如果這方面能有所改進,也許是詩詞更好的打開方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