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綜改探索增效減負 第一課堂如何撬動

2017-01-18 08:56:2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連日來,“減負”一詞城中熱議。作為教育實施主體的學校如何發揮課堂的作用,同樣引人關注。一位中學老校長説:“減負是多年的老話題啦……”在教育領域,減負實踐究竟面臨怎樣的“結”,又有著怎樣的探索和突破?

  教育領域有一個“結”

  “教育領域,有一個‘結’,是教育人始終在解的。”格致中學校長張志敏説,隨著學習要求的提升,課程內容不斷向多元拓展,這些任務都需要時間來實現;而與此同時,為了確保不加重學生負擔,又不能佔用學生太多時間。

  家有二年級讀書郎的翁女士,在朋友圈裏曬出孩子的回家作業單“發牢騷”。她困惑的是,為啥自己小時候二年級回家沒啥作業天天玩,現在自己孩子要學那麼多,有些需要動用電子産品錄音錄影的,還需家長陪做。

  其實,這樣的困局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存在。要學的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如何確保學生能接受?此時需要探討的,不僅僅是“負”,更是“效”。以增效來推進實質性減負,是教育專家們給出的答案。在上海,探索始終在進行。

  近年來,上海教育綜合改革把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作為重點工作努力推進。例如,在全市所有小學低年級推行零起點教學,嚴格要求學校不拔高教學要求、不爭搶教學進度、不加大教學難度,著力緩解盲目“早學搶學”、追趕教學進度和拔高教學要求等問題。根據第三方調查顯示,零起點教學實施以來,本市小學低年級學生在睡眠時間、學校適應、學習興趣、上學愉悅度等方面均有好轉,受訪家長、教師給予積極認可。目前這項改革已向中高年級延伸。

  值得關注的是,對於“減負”這一長期課題,上海堅持優質均衡的教育發展理念,已從“減負增效”進入“增效減負”的需求階段。不再簡單地規定作業量上限、發佈各類禁令等,而是聚焦課堂品質、師生關係、作業效能以及學生自主管理等模組。

  老師增負“換”學生減負

  在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有著這樣的傳統。每到開學前,教導處匯集各科大教研組,海量蒐集、研究“題海”,從中消化吸收,在教學和佈置作業過程中,出題力求量少而質精。三門主課,給同學帶回家的習題,有個共同的名字:“巴掌作業”,意為才巴掌大小,特別少,特別有用。“學生減負,對教師授課出題提出了更高要求。”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説。

  除了作業外,追求輕負高質的課堂同樣不容易。靜教院附校以“輕負擔、高品質”教育成果聞名。近年來,校長張人利將目光聚焦“家常課”教學實踐的研究,將授課變成“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讓其自行建構”。在這一改革的推進過程中,老師被“逼”得很痛苦。

  張校長坦言,基於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堂改革並不容易。最初校內沒有一個人認同這個想法。突破是從一堂課開始的。那時,他去找分管物理學科的副校長周駿,問他“覺不覺得你上課話太多了?”“我們物理成績可是全區第一。”一句話就彈回來。張人利説,“我們就試一節課。”接下來,周老師在初二兩個水準接近的班級,分別用傳統方法和“看書、討論、提升”的新方法講了同樣一節課,物理學科的改革順利推進。半年後,全區物理品質檢查結果公佈,周駿跑來對他説:“我們做下去。”

  張校長説,“我始終認為,教育教學改革最難的部分在課堂。一方面,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慣性,從按照學科邏輯,轉換到給予學生認知邏輯,不容易;另一方面,課上講得少的老師,在課前課後,工作量增加了許多。”

  激活學生內心動力

  市教委副主任賈煒曾有比喻:“一隻雞蛋,從外部破殼,蛋就碎了,而從內部被小雞啄破,那代表著新生命的誕生。”在他看來,改變課堂,增效減負,重點在於激活學生內部動力。

  格致中學有兩位老師特別受學生、家長歡迎。歷史老師葉開江,把歷史知識點融入小故事,枯燥的年份、地名、國名、國力情況等,成了歷史故事的背景,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背得心甘情願,幾乎每一次考試,葉老師帶的班成績都是最好的。另一位生物特級教師劉俊在教學中注重提問題,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再回到課堂精講拓展,將更多前沿學科知識融入40分鐘高中課堂。此前有位學生小許生物底子不太好,經劉老師針對性帶教後,對生物豁然開朗,學得廢寢忘食。去年她在上海大賽中拿下一等獎,剛剛在全國冬令營大賽中取得銅牌。

  “負擔這個事兒,不僅僅是客觀的,還有主觀的、孩子心理上的,當學生愛上學習,再多的時間精力也樂於付出,”張志敏校長説,從這個立場來看,更高層面的減負,應是對學生內心興趣、力量的激發,而這道思考題,同樣是教育領域沒有止境的恒久命題。

分享到: